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从法例搜集过程中感受“守法”道德教育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4-03-31  点击:4560 

——来自青少年道德教育课题研究实验班的报告

福建永定第一中学  肖中良

 

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理念之一,也是公民应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公民守法,从微观上说,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是其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从宏观上说,公民自觉守法是保证国家有序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守法不仅是公民道德的基准性要求,还是一种法律要求和法律义务。而每一个公民,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要受到学校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新一代公民是否有“守法”观念,能否“守法”,是对新一代人的社会能否有序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小学生是守法道德教育的基本对象,他们所具备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也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生活的秩序。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这里强调的“过程”在道德建设实验中尤为重要,它既是实验中的一种手段,又蕴含了教育的目的。组织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作用。我们实验班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实践认为,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守法”道德教育最具实效的形式是——在法例搜集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增强“守法”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提高道德素质。

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小学生来说,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积累,知识媒体接触广,加之我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图书馆、阅览室藏书多,班级有图书角,每班教室都配有智能多媒体设备。对他们来说,搜集、整理有代表性的法案、故事、名言格言是顺手拈来,轻而易举,驾轻就熟的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让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每周均有2节课),到图书馆、阅览室、网上查找资料;②要求实验班的学生每人每月交一份有关“守法”教育方面的法例、故事或名言格言;③每班分四个小组有目的地拟定出应搜集法例的主题,如“名人教子女守法”、“为什么要守法”、“遵守纪律的佳话”等等;④每个法例后要写上300字以上的感受体会;⑤经过筛选整理每月装祯成一本“守法主题专辑”或出一期“守法教育小报”向全校展示;⑥每月选择其中一个较典型的法例举行“道德两难”辩论主题班会。

下面略举学生搜集的几个专辑中的主题“法例”及一些“感受”。

(一)搜集“名人教子女守法”法例:

1)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非守穷庐,将复何及。”

2)宋朝包拯诫子孙书,文37字,立碑示之曰:“居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待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3)毛泽东教子女守法:1948年在西柏坡,毛岸英和女朋友刘思齐见毛泽东,汇报结婚的事,毛泽东问明,当时岸英27岁、思齐18岁,但是虚龄,毛泽东不同意,毛岸英急了:“岁数不到、结婚的多着呢!”毛泽东火了:“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思齐不满18岁,结婚是违法的!”后来,毛岸英终于想通了,向毛泽东检讨。“很好,这样,你就是一个模范的守法者,而不是一个违法者了。”毛泽东笑着说。

感受:从上述名人教子女的“家规”、“家训”可知,自古以来不论是名门望族、文人学士或官宦之家,甚至于平民百姓之家,都重视对子女“遵纪守法”的道德教育。他们及其子女的成才,与其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要求,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从中激励青少年,父母身份高、家庭条件好,更要严格自律、遵纪守法,才能不负厚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搜集“为什么要守法”的比喻事例:

1)在城市、马路上有斑马线,竖着铁栏杆,装着红绿灯,这些标志约束了一些人和车,人们要守住这些法则,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有序。这正如“守法”的必要性。

2)有规矩才能评判优劣,如打排球,需要有个范围界线,有适当高度的球网,才能判断是非曲直,成败输赢。法,就如这个标准。

3)一座桥两边的栏杆对人是个约束,但没有它,恐怕很多人就会掉进河里去;工厂的高压电区有护栏,也是个约束,但避免了许多危险。守法,表面看是一种约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度,但却维护了人们的利益。

感受:搜集到以上主题法例,使学生更加明确——纪律和法律约束人、又保护人。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用严格的纪律和法律去规范。法制是现代化的文明国家的象征。从小培养孩子遵纪守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搜集“易被忽略的违法行为”法例:

1)有的家长为了赚钱,让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辍学经商、做工、务农,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河南舞钢县12岁女童李某,生母去世后父亲续娶后母又生了个孩子,之后其父亲以家境困难为由不供其上学,李某只得去拣破烂、拾煤渣“半工半读”,后在外婆和老师的帮助下,将其父亲告上法庭,后法庭判令其父亲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2)有的夫妻离异的家庭,急于摆脱义务的父母把孩子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踢向社会,踢入犯罪的深渊,违反了《婚姻法》。福建福清一个19岁的姑娘林某,从小父母离婚,判给父亲生活,无人管教,未上完初中,就结交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男友,后竟随其男友劫持一个中学生,并成了帮凶杀人犯。临刑时,其母亲失声痛哭,后悔不己。

3)有的父母师长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和隐私权不重视,动辄讥讽、辱骂、体罚或私拆子女、学生信件,其中就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福建莆田县16岁的黄磊就是因其父亲滥施家规、私设公堂,逼得跳塘自杀。

感受:搜集到以上主题法例之后,许多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义务,更加珍惜幸福生活和优势条件,从而勤奋刻苦地学习。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把这些材料展示给家长和科任教师,使家长和老师也更懂得尊重和爱护未成年人,明确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职责,维护未成年人正当合法的权益。

(四)搜集“遵守纪律”的故事:

1)清末时一位日本海军军官东乡平八郎到中国巡洋舰“镇远”号参观,他登上巡洋舰后,有两件小事使他看穿了清廷海军的底细:一是他看到水兵把洗过的衣服晒在大炮管上,二是他下船后发现白手套脏了,可见所有的枪杆、扶手都没能保持干净。于是东乡向日本当局报告:“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多,但不堪一击!”果然,在1894年发生的甲午海战中,总吨位仅6.13万吨的日本海军,一举击溃了堂堂的北洋舰队,次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感受:这是反面的例子,从两件事表明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武器再精良,也是没有战斗力的。

2)孙武斩姬的故事:有一次吴王让孙武带领宫女练兵,孙武命令180个宫女手执武器,分成两队,由吴王的两个爱妃当队长。开始训练后,孙武叫大家向右看,众宫女只顾笑而不理睬,叫向左看,众宫女又笑得前仰后翻,孙武喝令把为头的两个吴王的爱妃杀了,全场肃静,井然有序。吴王没有怪罪他。之后,由于纪律严明,孙武训练出了一支支善战的队伍。

感受:严明的纪律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纪律是铁的,法律是钢的,它们在权力之上,不管权力多大,官位多么显赫,也不能越过法。吴王还是明智的,同意杀两个爱妃。

3)列宁和卫兵的故事:一次,列宁到一个地方开会,被卫兵挡住,要检查通行证,随行人员说,这是列宁。卫兵说:“我没见过列宁同志,不管是谁,都要检查,这是纪律。”列宁出示了证件,卫兵不好意思地敬礼:“对不起,列宁同志!”列宁握着卫兵的手,表扬了他。

感受:如果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都能自觉接受纪律约束,我们的纪律就真是铁的纪律了,再说,要是执行纪律的人都能像那个卫兵那样,以法规为准绳,不看来头,那么腐败现象就会少得多。守法,要从遵守纪律做起,作为中学生,要模范遵守纪律,维护集体、国家的整体利益,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综上所述,从法例搜集过程中感受“守法道德教育”有几点好处:(1)通过搜集、整理、写感受的过程,学生动手又动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教育。(2)全员参与,人人动手,实实在在,没有旁观者,毫无哗众取宠的花架子。(3)在校园内编辑出版“守法主题专辑”、“守法教育小报”,既锻炼了实验班学生的能力,又把成果奉献给大家,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感染。(4)活动形式分散、简易、灵活,对于有较大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工作量不大,没有加重其负担,他们也更乐于去完成。

我们这个实验班在法例搜集过程和“守法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推动了班风学风建设,已初现成效:上期被学校评为“五有五无”示范班,“三操”红旗班,流动红旗宿舍,“三项评比”第三名,运动会总分第一名,班级成效综合评比第一名,简玉仙同学被评为优秀小公民……

我们深感,法例搜集,是“守法道德教育”实验的一种行之有实效的好方法,也是切实易行的过程与结果同在,手段与目的并存的好形式。当然有条件还可以适当穿插些更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