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辅导孩子与异性的交往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5-02-27  点击:2219 

    孩子进入青春期,自会滋生一种渴望接近异、引起异性注意以及和异性交往的愿望。这是一种基于生理发育而自然引起的性心理现象。能否学会与异性交往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孩子的人格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事业的成败。
    对于异性交往,不同的习俗文化却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文化是鼓励男女少年积极交往。其范围从一般接触到深入的友谊、约会和恋爱。孩子进入青春期而没有和异性约会,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一般青少年中也很少有“单相思”之类的问题。但东方文化并不鼓励异性交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反而要告诫:“你已经长大了,交异性朋友格外要当心。”在学校里异性同学仅限于集体交往,至于个别交往,就要受老师和家长的监视。自由的个别交往则不受鼓励,甚至不被允许。学校里那些埋头读书、不和异性接触的学生被认为是“老实可靠的好学生。”这样就产生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踏入社会后难以和异性交往和相处,成了交往和爱情的“低能儿”。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与异性交往,但要学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西方称“限制性原则”,前苏联称“分寸感”。我国传统认为“礼”有“节”和“文”的双重作用。“节”就是节制,交往总是通过语言、动作、仪式等表现出来,“节”可以对过分的情感和欲望加以节制;“文”就是文饰,即让行为美化,使伦理具有了艺术形式。根据我国国情,一般异性交往都不接触身体,外国影视中随意拥抱接吻的情景并不符合我国国情。青少年不单独到异性一个人居住的房间里去,也不在没有人看到的地点单独和异性约会。另外也有必要向孩子解释什么是爱情。爱情不只是相互之间的好感或外表的倾慕,爱情是战胜一切的感情,是人的各种关系:肉体的、理智的、感官的、道德的、审美的、精神的关系的和谐总体。去爱一个人就是意味着主动关怀和照顾对方,向对方奉献自己的操劳、照顾和责任,还要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是去发现一个人。一切正常的人都需要爱情,都幻想得到爱情,但并非所有的爱情都是幸福的。青少年各方面还不成熟,经济上没有独立,以后的生活道路还会有许多转折和曲折,目前的确还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把恋爱这项关系一生命运的大事处理好。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