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新课改先改师生关系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5-09-22  点击:2482 

 

     几千年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尊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毕恭毕敬的等着老师打板子。当人类社会走近21世纪时,新的育人观念受到广泛关注,素质教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传统教育受到新的洗礼。笔者认为,新课改首先要改师生关系。
       
一、圆桌"取代 "讲台"
       
过年过节,一家人围着一张圆桌,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多了欢声笑语,少了长幼尊卑。就连外国人也开始热衷于中国的圆桌了。它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切融合。而三尺讲台除了远离学生外,还比地面高出尺许。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封锁了学生的躯体和灵魂。无论教师如何绘声绘色,出口成文,学生始终是忠实的看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不敢妄为,唯恐扰了课堂秩序,引祸上身。老师提问,不会者自是不答,会者亦是不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然,我们不是要拆除讲台,非在室内摆上圆桌不可。只要老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能和学生用目光交流、情感对白。使之敢想、敢做、敢言,必会缩短师生距离,当师生融化在一起时,学生必会将老师的知识一股脑地吃光。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生就对初登讲台的启功先生讲过:"一个人站在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情感不能对立。""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下面听着成了套子,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在学生座位间走走,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在他们的坐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到兴趣,不怕来陶了。"(《夫循循然善诱人》)启功师生关系平等了,融洽了,学生墨守陈规的思想才会转变。这就是说,师生关系中的距离改了,其它的才能改。
       
二、"威信"取代 "权力"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个尊敬往往是被动的。是表面的尊敬,内心的不敬;当面的尊敬,背后的不敬。敬的是师尊,而不是尊师;敬的是权力而不是威信。为师者无论对错,学生必须信服;为生者无论师之对错也都敬若神明。然人无完人,师亦无完师。我们的师尊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不是也鄙视过劳动吗?要想让学生敬重,不能靠师道尊严,更不能靠手中权力。要靠教师广博的知识和伟大的人格。学生从心眼里信服了,才可能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主动接受和索取知识。

        然后使学生由信服人转问信服真理上来。有了这个大前提,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才能导好45分钟的短剧。再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生硬的课堂变得流畅,使学生在科学的氛围中吸取科学的养份。教师的人格更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有才无德的教育者,他的才华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给学生列举很多德高望重的典范,让学生去效仿,却往往忽视自身的典范作用。就像电视荧屏上的名人广告,反而更给人一种假像,引起人们的怀疑。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在暗中模仿。新课改就是要培养新世纪的新型建设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高素质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但小学生教不了中学生,只专一科的教育者胜任不了现代化的教学。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取之不尽的长流水。这就是说,师生关系中的高度改了,其它的才能改。
    
  三、"怀疑"取代 "依赖"
        
学生时把老师看作是天,认为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教后才发觉,老师无非比学生多念几年书而已,且任教时间越长,越觉得知识的匮乏。往往被学生问得水尽山穷,好在总能敌挡过去,私下再和同行们商讨,固守着一种特有的颜面。学生也就把老师当做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每遇难题,必问老师,从不动脑,并且总是能从老师那得到满意的答案。就连考试,教师也能猜得十之七八的考题,学生自然高分。新课后,考试机制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开放性试题使学生一下子陷入了迷魂阵。有的学科甚者采取开卷测试,连教师也招架不住了。但最终还是真理战胜了理念,意志战胜了情感。敢于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种缺陷,不再往学生的脑子里倒了,而是和学生凑在一起研究问题,设想未来。非但没有受到学生的嘲笑,反而显得更亲更真,比以前更受尊敬了。问答案的几乎没有了。三五成群讨论问题的多了,敢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成了家常便饭。北宋大教育家张载也提出"学则须疑"的理论。其实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部开拓创新史。这里的创新就是在对旧事物否定的基础上,发展并创造新事物。不要让学生事事顺心,给他们制造一些麻烦,让他们多碰几回钉子,不要总把完整的答案交给他们,特别是在学生没有问题的问题中制造出问题来。用所谓的"无中生有"锻炼学生的积极思维,最后让学生从依赖老师到怀疑老师,再从怀疑老师到怀疑学问。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去探索并发掘科学的真诵。这就是说,只有师生关系中的情结改了,其它的才能改。
        
四、香巾取代"戒尺"
         
大汗淋漓之时,递上一块香巾,令人倍感舒适,关怀之情,油然而生。而教师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感染,推出了"严师出高徒"。于是戒尺成了教师的代名词。骂也好,打也罢,都是为了学生,家长理解、学生理解,既然都理解,体罚也就名正言顺了。如果说罚站浪费了学生的时间,那罚抄写100遍生字、单词、公式足可以弥补了。更甚者拳脚相加,推来揉去,那高举的戒尺阻住了多少求知的路,对老师只能敬而远之。让学生学如识,本无可厚非。采取强制措施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可新课改给教育提出了疑问,学生 "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该怎么学"¨学得怎样"?通过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想学""不知怎么学""学不会"。当代教育体制中,有形的戒尺己经不见了,可无形的戒尺还高举着。如果教师都能在学生抓耳挠腮、急得大汗直淌时,多递几块香巾,结果大不相同。"想学就鼓励他学""不愿学培养兴趣""不知怎么学指导方法""学不会耐心辅导"。使学风扭转,变"要我学""我要学"。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人才,不是机器,而新课改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投其所好、掘其所长,使人尽其才,不是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这就是说,只有师生关系的观念改了,其它的才能改。
       
五、"盘古"取代伯乐"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韩愈)说的是有个能相出马之优劣的伯乐,强调的是发现者,如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徐悲鸿发现了齐白石。孰不知齐白石乃木匠出身,40岁作画。美国还有位被称为摩西奶奶的画家,75岁学画,80岁成名。
       
如果受教育者非得后半生才能被发现有千里之能,那我们的教育又成了什么,要教育者何用?手持巨斧的盘古辟开天地;成为人类的始祖。是他创造了人类世界,却不是他发现了人类世界。我们要学盘古做创造者,不要学伯乐仅能发现。如今我国继科教兴国之后又推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更需要大批的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仅靠发现几匹千里马是不够的,清朝大诗人龚自珍也呼吁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一匹好马,一块纯金,作为教育者终生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如何使之日行千里,如何使之发光。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今市场的行当又何止千万,只有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这千万个行当里的状元,才是教育的最后胜利。要想培养千里马,就必须给学生日行千里的机会,使之学有所用,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千万次实验证明其日行千里之能。这就是说,只有师生关系中的焦点改了,其它的才会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可缺少的纽扣;是通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彩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而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基石。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