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永定一中发展经过漫记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10-06-04  点击:5499 

永定一中发展经过漫记

王树滋

 

历史悠久的永定一中,座落在凤城的北门山麓。在白玉兰、梧桐树、榕树的绿荫丛中,一幢幢雪白的楼房若隐若现。美丽的校园万紫千红,曲径飘香,琅琅书声,响彻城北。校园的面积约占旧凤城的五分之一。她是全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一所完中。自民国二年(1913年)筹办成立以来,由于热爱桑梓教育的有志之士苦心经营,及旅外同乡的热忱资助,至解放前夕永中已初具规模。解放后又有了质的巨变和新的发展,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优良的学风名闻遐迩。当前班级增至36个,学生数增至1973人,教职工160余人。近年来的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逐年增加,一九八三届达203人。一九八四年高中恢复为三年制,未有毕业生,只办补习班,结果补习生也考上了180余人。校友分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已成为四化建设的骨干。校园面积66亩余,建房面积达48000m2(见“附录”4本校平面图)。显然,永定一中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宏大规模和显著成绩,是与历任校长和教师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分不开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永定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历任校长题名见“附录”1),特别是解放后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尤当了随时切记在心,忠实贯彻,丝毫不能松懈。

一、一中前身是在曲折前进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一中前身是“永定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于经费支绌,翌年即告停办。至民国九年(1920年)续办,借考棚(今生活区东舍)为校舍。嗣后又增辟运动场,扩建校舍,购置一些图书仪器,学制三年。续办后的校长是卢磻丞(初璜);十几位教师大部分是“东南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毕业的外省人,其中八位有专门的著作出版,所以教学质量高,造就了一些出色的人才。如张问强(香港“文汇报”顾问,“永靖同乡会”名誉会长)、胡资周(前厦门“星光日报”社长,新加坡“星洲日报”经理。已故)、黄开辉(厦大化学系教授)、罗铁贤(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等人。

一九二六年校长由卢智锟继任。在这大革命的年代里,进步的青年大学生张壮飞(中大毕业),苏节(厦大毕业)等回乡任教,他们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使永中的革命活动更加发展。学生经常到金砂、古镇等处,深入农村传播马列主义,调查农民情况,帮助他们组织农民协会,动员群众抗粮、抗交军饷,与土军阀曹万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北伐军攻进永定城后,永中学生在政治上更加活跃,有些已和共产党取得密切联系,初步具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如金丰片的永中学生,大部分参加了“金丰青年社”。这一青年组织是地下党领导的。一九二八年“下洋暴动”,永中的金丰片学生绝大部分参加了斗争,可惜一九三O年肃清“AB团”时,被“AB团”陷害,永中优秀学生如:陈兆祥、游森泰、江斗山、陈锦织(炽)就是这时牺牲的。

一九二八年永定在张鼎丞同志的领导下,组织了“永定暴动”,第一次打进永定城。永中学生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不少人直接参加了红军。但反动势力跟着又疯狂反扑,从此永定初中就停办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经邑人林亮之、郑国祥、赖竹岩、郑超祥、熊耀球等筹议及旅外人士慷慨捐输,又续办初级中学。林亮之任校长(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并聘请了一批才高学博的名师任教。如:姜子润(中央大学毕业,解放后任福建师大历史系主任)、郑国祥(中山大学毕业)、阙静波(中央大学毕业,现旅居美国)、卢如模(现任省政协委员,龙岩师专任教)苏森墉(现旅居国外)、陈曲波(已故)、赖醒生(珊)(中山大学毕业,已故)、郑济时(政法大学毕业)等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私立大诚高中从香港移归永定城关,设在北门郑家祠,赖文清为名誉校长,由永定初中校长郑超祥兼任校长。翌年该校收归省办,改为省立永定高级中学,并迁至湖雷车前岗,由熊耀球任校长。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该校连同“永定简易师范”(校长童慎初)同时合并于“永定县立初中”,由当时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张开琏(湖雷人)及旅省同乡请准改为“省立永定中学”。郑超祥任校长(广西大学毕业,现居台湾),郑佩诏先生任教务主任(中山大学毕业,现任一中教学顾问)。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这次复办时期的毕业生,一部分任小教,一部分参加革命或解放后的土改工作组,一部分在现今农、工、商战线上为国家作出贡献,也有一小部分升学深造,成为专才,如卢作祥现任武汉大学副教授,卢如   曾赴日考察,现任重庆黑色冶金研究院工程师。

总计解放前三十多年间,在经历几停几办,后又多校合并的曲折前进过程中,永定中学虽逐步有所扩展,但规模还是不大,校舍建得不多。至解放前夕,东舍(平房)只230m2,南舍126m2,西舍361m2,中舍126m2,魁星楼230m2,空地1511m2,合计3516m2,折合亩分5.27亩。

至于班级人数,分“春季班”、“秋季班”。一个年段多则分甲、乙、丙三班;少则一个班,人数30-50人不等。一九四八年成为完中后,高中有四班,约100人;简师一个班约50人;初中部400人,全校合计550人左右。这已算是解放前学生人数的最高峰了。

图书设备只有《万有文库》(卢一民先生赠)和《中学生文库》全套,其他的报刊杂志就寥寥无几了。实验仪器,仅于一九四二年省教育厅拨一小部分初中理化仪器,祗供老师在课堂演示,学生无法自做实验,而且连一台显微镜都没有。

二、一中正式建立后,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一九四九年永定解放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党的教育路线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县教育事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崭新局面。学校迅速发展,中学林立,“省立永定中学”改为“永定第一中学”。一九五三年峰市南强中学并入本校。一九五六年本校被列为福建省的重点中学之一,所以又称“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至今还沿用此称。

解放后根据党的教育路线,向工农大众开门,设置助学金,从此贫苦工农子弟都能升学了,一中学生数逐年猛增。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数也就相应迅速上升(详见“附录”3)。学生多了,校舍日形局促,于一九五O年择魁星楼后的空地建一座大礼堂(现改为膳厅),面积575m2,还有厨房、浴室、厕所等等。一九五三年又于北门购买一些民房,如“胜利楼”、“建设楼”、“秋云楼”等,经修理作为部分教师宿舍。并为长远发展计,准备在凤山下开辟教学区,所以同年就在北门山麓购地扩建两座(六间)教室,一九五四年续建两座(六间)教室,一九五五年再建三座(九间)教室及一幢理化实验大楼,于是新的教学区就这样逐步形成了。原来在“后岗井”以下的旧校舍则划为生活区。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九六二年继续建教室楼一座(又名“井岗楼”),上下共八间,楼上现为图书室,楼下为教室。翌年又建教室一座,上下六间。还有一座能容三四百人的小会场。“文革”期间,于一九七四年建“办公楼”一座,上下共12间。以上所建属土木结构,有的墙壁已剥落,有的已属危楼。

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解放之初,县文教科接办永定中学,科长王辛路兼任校长。翌年春胡史樵接任校长。他们为了办好永定中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先后聘请了许多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如赵锡麟、郑佩诏、卢郁蕴、魏稼秋、阙硕龄、张元培、罗选才、赖安章、卢若帆、阙亮清、王诚等等。以后,上级又陆续选派黄笑春、陈泉来、吴兆宏、王炳辉、陈永枢、黄文焕、刘礼天、刘文锋、谢冠超、阙连清、陈荣焜……许多优秀教师前来,不断充实教学力量。所以,“文革”前十七年,本校教师阵容是一直相当强大的。学校党支部认真领导全体师生忠实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改进教学,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加强教学研究,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切实开展革命传统、革命前途教育和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良好品德。与此同时,还千方百计地加强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正因为这个时期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所以学生的政治质量、学业质量和健康情况都是比较好的。历届都有很多合格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即使没有升学的学生,一般都能安心在农村劳动。据我所知,一中在五、六十年代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不少校友已成为今天“四化”建设中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光就文教、科技、卫生战线来说就有数以百计的人。如校友:包宏稼(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阙树清(华东水利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郑善维(上海交大毕业,西安交大宣传部副部长)、沈铭贤(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陈达畔(西安交大物理系主任)、李锦成(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博士研究生)、熊策名(上海5703厂助理研究员)、熊连芳(中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赖锡安(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副研究员)、赖锡绵(武汉海军学院副教授)、沈心天(北师大附中副教导主任)、赖登铎(北京市委教育部处长)、廖寿郎(北京地质研究馆馆长)、孔永松(厦大历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庆水(厦大物理系副教授,曾往日本考察访问二年)、廖崇先(上海一医毕业,现美国进修)、郭志坤(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文汇报》记者、编辑)、赖应篯(广东地质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吴其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作荣(北京师大生物系副教授)、胡英西(中央核工业部某研究所工程师)、阙雄才(上海交大讲师,中国太阳能研究会全国理事会理事)、赖干篯(厦大中文系讲师,1983年留美)、魏耀明(厦大物理系讲师)、罗良筹(主治医师,福建省劳动卫生研究所职业病科副主任)、王金然(北京海军装备部工程师)、罗炳洪(龙岩地区医院主治医师)、王树铭(上海科大毕业,上海电子管厂工程师)、郑元标(同济大学电器工程系讲师)、胡精发(浙江大学毕业,主任工程师)、王尧先(上海政法学院讲师)、张铁成(工程师,福州橡胶厂厂长)、翁赵强(农艺师)、赵莉莱(省防疫站主治医师)、黄伟清(中国科大毕业、机械部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所工程师)、丘喜招(厦大生物系讲师)、简秉璇(上海二医马列主义教研室讲师)、张胜友(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光明日报》记者)、王林祥(河南新乡市国营豫新机械厂总工程师)、熊石康(合肥工大毕业、上海物资管理处工程师)、童华茂(合肥工大毕业,上海医疗器械厂工程师)、丘兆泉(北大毕业,上海锅炉厂工程师)、张喜源(上海交大毕业,工程师)、郑健生(福建省冶金设计院工程师)、吴钦传(南京市园林局工程师)、范子南(福建师大生物系讲师)、张定荣(永定医院院长,主治医师)、廖初梅(永定中医院院长,主治医师)、孔繁升(福建省科委工程师)、吴瑞裘(龙岩师专讲师)、马先富(龙岩师专讲师,现为地区计委副主任)、赖念明(龙岩无线电厂工程师)、林绍洸(福建农学院毕业,龙岩地区商业局农艺师)、郭厚全(厦大经济系毕业,现福建日报驻龙岩记者站负责人)等等。

由于十年浩劫,很多校友至今仍未取得联系,我一时又未能广泛收集,这里列举的主要是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工作的,而且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如管中窥豹。其他校友分布全国各战线难以尽数。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校友,有的已担任省地级领导。如苏财增,厦大经济系毕业,现为甘肃省副省长;陈运兴,北京冶金学院毕业,现为湖南省冶金厅厅长;丘林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现为省民政厅副厅长;廖焕基为省教厅中教科长;廖其俊为地委常委;曾跃东为地委副秘书长;张兴养为地区劳动局长;姜成康为地区专卖局长。有的在县一级机关担任要职,如广东平远县长游宁丰。在本县各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校友很多,有任副县长(如谢耀邦)或科局长的,有任乡镇长或书记的,也有任中学校长或书记的。更多的校友则在农村、工厂、企业商店,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振兴永定作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时期,永定一中同其他学校一样受到冲击,并且成为重灾区,大部分教师被戴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在校内外进行“劳动改造”。这期间的学制改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学完就毕业。名为办学,实则天天搞斗争,白卷最英雄,质量当然也就无法保证。这种严重混乱的状况,直到打倒“四人帮”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还继续存在。

三、一中经过拨乱反正  正在奋翮腾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永定一中才在拨乱反正中阔步前进!

首先在学制方面,由二、二制逐步恢复为三、二制,至一九八三年秋,初、高中全都恢复为“文革”前的三、三制。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生源由推荐改为择优录取,通过统考把全县最优秀的小学、初中毕业生送到一中就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生的质量又有了保证。新任校长郑友谊、张祥之,副校长王觉、范德华、陈庆波相继上任后,切实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严肃校纪,杜绝后门,整顿学风,狠抓教学质量及校园绿化、美化等工作。并尊重知道、爱才若渴,广罗人才,把“文革”期间失散的原一中骨干教师,及全县各校的部分名师都请来积极帮助他们恢复政治上的名誉,并吸收优秀教师入党。仅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入党的教师有八人,现全校共有党员三十一人,占教师总人数23.7%。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教师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女教师余丽明被选为副县长。教师阵营中93%以上的都是大专院校毕业生,而且具有三十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就有十四位(见附录2)。还聘请郑佩诏任教学顾问。从此,永定一中人才荟萃,集全县优秀教师于一堂。领导上对教师,政治上给予关心,工作中予以信任,所以全校师生朝气蓬勃,秩序井然,为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上轨的同时,校领导因势利导,提出十六字的教学方针:“面向全体、立足平时、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因而一中的教学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教学质量蒸蒸日上。社会人士纷纷称赞说:“学子考进了一中,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校园”。这也许言过其实,然而三中全会后,由于一中师生的奋力拚搏,确是把永定的“教学春天”装饰得更加绚丽多采。

正由于这样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生人数及毕业生数也就逐年有所增加。一九六九年只有初中毕业生九十一人(高中无),至一九八三年初中毕业生增至二百九十五人,高中毕业生二百九十一人(见“附录”3),特别是因为质量提高了,这些毕业生升学人数也大有发展。现将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录取于大专院校的人数抄录于后:一九七七届考入大学的1人;一九七八届考入大学的19人;一九八O届考入大学的88人;一九八一届114人;一九八二届143人(郑国宝总分505,地区总成绩第一);一九八三届考入大学的203人(简红楼总分606,全省理科第四名;张文虹、简红梅数学成绩118分,全省单科成绩第一)。一九八四届招的是全县各校高考落第生,经一年补习后考上大学的180多人。到现在,据我所知,“文革”后本校毕业升入大学的,已有好些人已出国深造,如吴新华(留美),李少锋(留法),钟小明(留法),等等。

正由于“文革”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永定一中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因此,一九八三年十月龙岩地区几十所中学校长会议就在永定召开。会议期间,校长们云集一中参观、访问、听课,他们一致公认:“一中校风优良,早晚修内外宿的学生都参加,座无虚席,每间教室都有一个甚至几个老师辅导,校园肃静无声。学生勤学老师勤教,确是一所有前途的学校”。此后,地区内外的许多中学都组织老师前来参观。蓝天副专员及省教育厅领导也亲临检查,指导,多有肯定。如果一定要讲特色,那么“勤学苦练,笨鸟先习”就是永定一中几年来办学的特点,它适合于我们山区学校,是提高山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学无止境,小有所成,切忌故步自封。永定一中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力求继续提高。自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后,一中对教改更为重视。早于一九八一年秋,就指定初一(1)班为教改试点班,派学有专长、锐意改革的张弘昌老师以及廖爱芬等老师去任教,着重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教改经验,把传统的“喂奶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为“啃骨头式”的、“启发式”的教法。学校还增设了“语音室”“电化室”,有些教材则通过电影、录相、幻灯、磁带的播放来传授科学知识。然而从全面看,积习很深的“满堂灌”教法仍严重存在,有等今后不断改进。

一九八四年秋,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郑友谊、张祥之、王觉离休后,在新任的书记张林山、校长范德华、副校长陈庆波、姜成椿、卢兆藩的领导下,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方面派有经验的教师到“福一中”学习,一方面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科都成立了“爱好者协会”或“兴趣小组”,请有专长的老师作指导,并规定每天下午三、四节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如语文组组织“文学爱好者协会”,自己办有刊物《雏凤》,每月出版一期,入选稿件付以一定报酬。每星期还请一些老师或校外文艺界的前辈开设文学讲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兴趣很浓,因而投稿者日益踊跃,文稿被选登在地区或省办的语文刊物上者亦不少。“数学爱好者协会”的会员,近年来参加全省数学比赛得奖者有五人。其它写“小论文”、“搞小发明”的有如雨后春笋。教具制作方面,温大燮老师制作的“立体电子云模型”得到省教具展览的表扬奖。廖启超老师的美术创作,选送到北京展览。在教改的新形势的鼓舞下,老师们掀起了总结教学经验的高潮,撰了一篇篇教学论文。被选到省、地教学研讨会讨论和被选用的有八九篇之多。永定一中的师生正在从一个高峰又攀上一个高峰,从一个高度又向另一个新高度腾飞。

由于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除了不断增拨教育经费外,还开始注意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一九八O年于山麓的东边建造了第一座三层38间的钢筋水泥宿舍,呈凹字形,面积772平方米一九八二年,改造生活区东、西、南舍的危楼,择南舍空地建起一座四层四十三间的学生新宿舍,可住512。由于师生的不断增加,目前还不能解决住房拥挤问题。一九八三年省教育厅领导视察一中时,看到的都是五、六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的简陋教室,有的已成危楼,全校无一座教学大楼,因此由省、县联合投资,兴建一座80米长,五层高(主楼六层)的教学实验大楼。面积3784平方米,内有教室十三间,实验室十间,仪器室五间,会议室一间,阶梯教室两间(每间容120人),教师准备实验室五间,电化、语音室一间,还有管理员宿舍、教师休息室等。但室内的设备还有待购置。大楼造型美观,装饰和谐,中间主楼的南面,镶上黄、白相间的瓷砖,在阳光下金碧辉煌。若登五层楼上的晒台,凭栏四眺,旖旎的凤城风光尽收眼底。

图书仪器,经几十年的购置与积累,已日臻完善。初中的理化实验仪器全套齐全,凡教学大纲要求实验的,学生都可做。高中的已大部分齐全。显微镜就有25台,两人一组,可供50人同时实验。此外还有较珍贵的“金相显微镜”、“编光量微镜”、“分析天平”等等。电化仪器有21英寸的彩电一台,微型电脑一台。8.75厘米的小型电影机一架,还有“三用机”、“幻灯机”、“耳机”等,这些电化仪器,有的有待更新,有的有待充实。

图书设备也逐年充实。珍藏中外书籍五万余册,每月订阅的报刊杂志几十种,单画报就六种,并把小会场开辟为学生阅览室,但老师的阅览室至今还暂缺。

另外,永定一中之所以引人注目,还有比较出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领导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政治思想教育,切实搞好五讲、四美、三热爱。光在“环境美”方面,学校就做了许多工作。校园内几十种奇花异卉,有盆植、有池栽,凉台有花,窗台有花、走廊有花,人人种花,处处绿化。近年来校内三亩多的生物园还种上“沙田柚”、“水蜜桃”、“柑桔”、“香蕉”,把校园点缀得绚丽多采,四季如春。还把“六角亭”修饰为师生的诗画亭,展出了刚劲有力的书法和线条优美,色彩和谐的水彩画。有诗云:“六角亭前花胜火,满亭诗画满亭歌,苗圃花香逗彩蝶,琅琅书声压松涛”。(此亭因建教学大楼现已拆除)。

爱美、爱清洁是一中师生的传统习惯。公共场所、走廊、教室,到处都能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在当前四化建设中,永定一中不仅是永定的“教育窗口”,而且也是永定的“精神文明之窗”。它在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曾两度评为全省的“卫生红旗”单位。

由于一中经过拨乱反正,逐步打开了学校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都有较显著的进步,所以近两年受到全国表彰的先进人物就有:

一、郑友谊:全国优秀教师。

二、熊永香:全国优秀班主任。

三、熊玉垣:全国优秀少年科技辅导员。

四、张有万:全国工会先进工作者。

 

 

     

笔者在一中工作有年,早想为学校写个“简史”,终以自忖才力浅薄,未敢下笔,这次深蒙许多前辈的鼓励与支持,才勉强写成本文。

我们的时代正面临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它必将带来人才的竞争,科学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建设四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为了让校友们及一中的师生更好地了解母校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我才冒昧写下此文。希望校友们通过阅读此文,既能更好地继承母校的优良传统,为中华之腾飞,为永定之振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又能经常地多为母校献计、献策,好让永定一中能培养出更多的建设“四化”的合格人才。这就是我写作此文的动机与目的。

但由于时间匆促,加上限于资料和水平,该写的多未写到,不该写的可能又写上了,这里的错、漏,切望读者及校友赐予批评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载《永定文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P28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