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07年福建高考必读书籍(1)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7-03-17  点击:5811 

    永定一中的同学大家好啊,为了方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在这里登出07年福建高考必读书籍,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孟子》《庄子》《论语》《复活》《唐吉诃德》《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尼.葛兰台》(下面的介绍也按上面的顺序,并且为了方便阅读,分为3篇文章。)

         红楼梦

《红楼梦》现存最早的手抄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底本当抄成于公元1754(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 其上的脂批即是最早的《红楼梦》研究。有后四十回续书的程高本正式出版于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其后有护花主人王希廉等的评点本流行,这些评点是较早的对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研究。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前,对《红楼梦》的评论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传统的评点、杂记、题咏等形式,第二种类型是接近现代色彩的学术论文、专着形式。 第一种形式里具有重要意义的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写在各种抄本上的脂批,王希廉、张新之、姚燮、涂瀛等人针对一百二十回所写的评点, 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裕瑞的《枣窗闲笔》等野史杂记,明义、永忠等人的题咏等。第二种形式最主要的代表则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及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等索隐派的著作。以王国维完成于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作为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起始标志,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诠释《红楼梦》,其意义首先在于引进了西方文化的理论视野,不管在具体分析上是否得当,这种视角的革新本身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次在对悲剧观念等问题的分析上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显示出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眼光。 当然,《〈红楼梦〉评论》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首先,历史还没有提供给王国维有关版本和作者等的考证研究作为前提条件,因而他笼统地将一百二十回作为一个孤立的文本来作评论, 既没有区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也不可能结合作者的身世、思想加以观照,这就使他的评论和分析有了先天的致命缺陷。 其次,王国维受制约于自己的气质人生观,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框套《红楼梦》,这样得出的结论,无论对曹雪芹原著还是对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都是有所扭曲的。正如叶嘉莹所指出的:本来,从哲学观点来批评一部文学作品,其着手的途径原是正确的。 只不过当批评时,乃是应该从作品的本身及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方面,来探寻作品中的哲学意义, 此一哲学含义,与任何一位哲学家的思想虽大可以有相合之处,然却不可先认定了一家的哲学,而后把这一套哲学理论,全部生硬地套到一部文学作品上去。(叶嘉莹《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周策纵编《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几乎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同时出现的侠人和陈蜕评论《红楼梦》的文章,虽然没有王国维那样强的学理性,却更能触及到《红楼梦》内涵的反叛性超前性思想向度。 特别是陈蜕,他认为:《石头记》一书,虽为小说,然其涵义,乃具有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想家之学说,而合于大同之旨。谓之东方《民约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陈蜕《列〈石头记〉于子部说》)尽管陈蜕的说法缺少严格的逻辑论证, 有些说法不是那幺准确,却最早表现了对《红楼梦》思想本质的深度契合,是应该受到重视的。

1916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王梦阮和沉瓶庵的《〈红楼梦〉索隐》, 1919年出版的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是索隐派红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索隐其实也是一种考证,只是这种考证从方向上就有很大的偏颇。他们把《红楼梦》的内容和晚明到清初的一些政治、社会人物漫无边际地加以附会,用明清的历史史料臆断小说文本。 因而这些著作表面上看似乎很严谨,重视证据,其实却是笨谜

索隐派的出现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势力的影响,也有时代的诱因。如蔡元培是一个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者,他认为《红楼梦》持民族主义 甚笃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他把对《红楼梦》的索隐与反对清王朝的民族斗争联系在一起,是离开了《红楼梦》的文本实际的, 却与当时推翻满清王朝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形势合拍。同时,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确实有社会政治的反思批判思想向度,索隐派的某些说法也可以说是歪打正着 从学术的角度上观照也不能完全抹杀。此外如索隐派对汉民族民族性的执着, 也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汉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有深层意识上的重迭。

但索隐派对《红楼梦》的观照毕竟从根本上违背《红楼梦》的文本真实,因而胡适1922年出版《〈红楼梦〉考证》, 接着1923年俞平伯出版了《〈红楼梦〉辨》,从考证《红楼梦》的版本和作者以及深入《红楼梦》文本的艺术实际出发,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前八十回为曹雪芹着、后四十回为高鹗续的基本结论, 索隐派的旧红学就基本上被自传说的新红学所取代了。新红学讲究科学的方法,即杜威的实验主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子夜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1981创作的长篇小说,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家

《家》反映的封建大家庭的包办婚姻的不幸,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但那个社会已经过去。我们现在面临的婚姻家庭问题,完全与《家》的社会不一样,现在还在谈巴金实在是中国文坛的可怜!
《家》表现了一代进步青年的成长,是值得世代人去读的,它象征一种成长,一种进步。

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才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

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2
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
分析高觉新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4
分析高觉慧形象。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5
、《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72634.html?si=5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