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告 别 惰 性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6-10-26  点击:1898 

 

        惰性是一种动机欠缺的状态,是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消极心理倾向。在当代青少年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者是主流,但也不乏为惰性所困者。
  按照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人的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其行为都有妨害。过强的动机可增加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处于焦虑不安状态,影响学习与工作的效率,过弱的动机则使人精神不振,错失良机,虚度光阴。这就如同伊诺利卡斯所说:“惰性是一种慢性毒药,它慢慢地征服勇气,使其变得迟钝。”胡德也断言:“惰性换不来爱情和希望,只能等着有朝一日唉声叹气。”由此可见,告别惰性,对于当代青少年有健康成长、立志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告别惰性,首先在归因问题上应有正确认识。归因这一心理术语,特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认知推论的过程。在人的归因过程中,常会出现“归因偏见”。例如,把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挫折、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环境不合适”,就是一种“归因偏见”。人的惰性的产生往往与归因偏见有关。当人的归因偏见占据因果知觉的主导地位时,其认知判断就会失去客观真实性,从而对人的认识造成误导。因此,要告别惰性,在归因过程中就必须努力排除归因偏见,特别是在成功时不要把原因都归于自己,在失败时,不要把原因都归于他人或处境,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给隋性以可乘之隙。
        告别惰性,还需掌握确立目标的“逼近”策略。人的行为目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动机,引导行动。在确立目标时,以“步步逼近”的操作性目标最能调动人的现实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目标定的太空、太大、太远,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又为实际情况所不允许,那么这种目标的确立就会走向反面,为惰性的扩张提供条件。
  告别惰性,最困难也是最应注意的就是在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惰性这一“动机意志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溺爱,教育及其它社会领域对青年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了惰性心理的蔓延。坚持体育锻炼,投身公益活动,勇敢地参与竞争,不懈地迎接挑战,这既是锻炼意志力的途径,也是战胜惰性袭扰的良药。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与惰性告别,成为主宰自己命运、创造人生辉煌的跨世纪人才!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