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张胜友校友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4-03-15  点击:5124 

 

从北山到北京

 

   ——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

 

张开龙

 

 

编者按: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闽西哺育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作家。活跃在闽西和闽西以外的作家们,以其敏锐的思维,开阔的视野,丰厚的作品,为今日的文坛增添了不少亮色。为展示他们的创作活动,联络乡情乡谊,提高文化品位,丰富精神生活,本报《文化特刊》和《山茶花》版新壁“回望闽西”专栏,陆续刊登在文坛较有影响、有成就和建树的闽西籍作家的创作生涯和作品介绍等,以飨读者。

 

作为曾是古代上杭场治所的永定县北山村至今仍依稀可见历史烟去,但是,它并没有给北山人留下多少财富,只能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出生在北山村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也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艰苦创业,去圆自己的梦想。

正当他在报告文学和政论电视创作中获得丰硕成果时,张胜友由一个写书的作家变成了一个为书“做嫁衣”的出版家。

少年时代的张胜友是非常清苦的。他的父亲在离家40里外的抚市中学执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每逢周末,他和弟弟总是并肩伫立村口,眼勾勾地企盼着父亲归来,好用父亲一周节省焉的一包糙米熬粥充饥。虽然食不果腹,但张胜友的学业成绩一直是年段第一。正当老师在考虑是否让他提前参加高考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他的大学梦成为泡影,他只好卷铺盖回乡务农,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农耕生涯,农闲时则外出打零工,做泥匠,走村串户当裁缝,备尝生活之艰辛。直到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才圆了他的大学梦,一举考上大学,跨进复旦校园。四年苦读,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记者。北京,为张胜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大舞台,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关注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在北京,他以一个记者敏锐的眼光,观察着改革开放伊始的千变万化的中国,时代的重大景观,社会生活的重大矛盾,人民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兴奋点,他都给予及时、准确的报道,并创作出《历史沉思录》、《世界大串连》、《中国潮》等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他以无畏的气魄直面世间百态和社会沧桑,其思想震撼力使之犹如一幅幅恢宏的时代画卷。自1991年秋开始,张胜友又把眼光聚集在新一轮的改革大潮,先后撰写了《十年潮》、《人口纵横》、《商魂》、《中国公务员》、《海南,中国大特区》、《让浦东告诉世界》等近五十集电视专题片,以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视野俯拾着改革中祖国的万千气象。因而,他也成为文学界、影视界的风云人物。

1994年初,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由于政绩突出,19959月,中宣部调他到作家出版社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之后又任命为社会兼总编辑。他从一个忠诚地为中国的改革讴歌呐喊助阵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在中国的出版业实施改革的实践者。他说:我终于有幸将改革作为自己的实践。

从此,张胜友以在中国图书出版界从未有过的智慧与魄力对当时已举步维艰的作家出版社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量化管理、岗位招标、聘任制……从而激活了蕴含在每一个员工身上的巨大智慧和能量。于是,突然间,作家出版社的精品书与畅销书共同覆盖了中国广大的图书市场和图书读者。作家出版社几乎以一月一本或一套畅销书的“作家旋风”令出版界惊奇瞩目,令读者心悦诚服。

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客家精神,激励他奋发向上

张胜友在中学读书时,虽然离家很远,生活艰苦,但他都是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写出的作文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宣读,同时,他的数、理、化也学成了被老师推荐为免考。“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晨破了他的大学梦,保好打道回府,回乡务农,每天清晨四点钟就得起床下地干活,繁重的劳动仍是换不来温饱。但是,生产队繁重的劳动,没有破灭他写东西的希望,一有空他就跑到发配到他家附近的“右派”那里去读他从未见过的外国小说,在《红与黑》、《牛虻》等名著中吸取精神养料,充实大脑。终于有一天,在给别人做衣服的他,看到刚刚复刊的《福建日报》文艺副刊《武夷山下》,里面有一篇他中学同学的小说,当他见到这位同学时,听到了他当时就决定卖掉缝纫机的话,“我就是当乞丐,也要坚持走文学道路!”

这句话深深震撼了他,激励着他不断地朝文学之路挺进。苍天不负苦心人,不久,他的第一篇小说《禾花》发表了,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这时,他被下放到永定的作家张惟看中,他被借调到县报道组,又借调到当时的地区文化局编《闽西文丛》,直到有一天被省里看中,而这时,他已听到了一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消息:全国恢复高考了,张胜友果断、及时地抓住机遇,豁出去了,拼。1978年的正月初一,他终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尽管是迟到的春天,但它彻底改变了胜友的命运。

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了他澎湃的创作激情

1978年,复旦同班同学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大辩论。张胜友读《伤痕》恰如身临其境。他开始反思人生,也反思历史,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随之而来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张胜友完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嬗变,从幼稚走向成熟,彻底告别了“旧我”,有了“真正脱胎换骨意义上的悟觉”。他为自己立下了个人生信条:不再说一句违心的话,不再写一个违心的字。

参加工作后,他开始全方位地关注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他的触角伸向社会大变革中所面临的重大题材和诸多矛盾。与生俱来的平民意识使他为小民百姓在寒风中排队换煤气罐而呼吁,为工人上下班苦等公共汽车而焦灼,为中国5000万残疾人的命运而掬泪,为光怪陆离的“官倒”现象而愤慨……正是因为这种可贵的平民意识,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系时代风去于笔端,使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不断产生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他和胡平合著的《历史沉思录》和《世界大串连》一时传为“洛阳纸贵”。

面对热不可挡的改革大潮,面对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面对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崭新生活,张胜友感同身爱,他从心底里拥戴改革,真心诚意地为改革呐喊、讴歌。从1991年秋开始,张胜友的创作重心转向影视政论作品。从1991年秋到1994年春,短短两年多时间,张胜友先后撰写了实录抗击1991年夏季特大洪灾的《力挽狂澜》,总体阐述中国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历程《十年潮》,论述依法治国的《基石》,全方位反映中国人口重负的《人口纵横》,演绎商业文化意识和现代商品经营意识的《商魂》,记录邓小平两次视察南方及深圳经济特区崛起并辐射全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的抉择》,讲述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并探究人类生命意识的《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评论海南告别荒岛历史在开拓中奋进的《海南:中国大特区》,论述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必要性和迫切性的《中国公务员》,探寻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电子化的《现实与梦幻》,讴歌当年的中央苏区闽西改革发展成就的《闽西:山魂海恋》等共14部近50集的影视政论片作品。张胜友因大量创作反映改革、讴歌改革作品而被称为“中国真正的改革作家”。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催促他献身改革,成为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改革家

19959月,中宣部调他到作家出版社任社长、总编辑。身负重任的他,敏锐地看到:中国图书出版业必须走改革之路,必须面向市场,必须与图书市场全面接轨。他在大量调查、分析国内外图书市场经营状况及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之后,结合自己在光明日报出版社一年多的实践经验,很快拿出了作家出版社实施全面配套改革的方案。为快速、果断推行他的方案,张胜友在上级主管部门中国作协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干不好就辞职!

张胜友的改革方案很快得到了上级主管领导和社内群众的首肯。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随之出台,把资源和市场、权力与责任同时交还给了出版社每一位职工。这一举措颇似当年发生在我国农村的那场改革,把土地经营权交还给农民,激发了蕴含在农民身上的巨大活力。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人再把精力放在挑矛盾、搅是非上,没有人再有时间去搞宗派、树山头。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长期困扰在编辑部与出版发行部之间的矛盾,也在效益和利润这同一标尺下得到了统一。如果把张胜友比做一匹驾辕的黑马,编辑部和出版发行部就像马车的两只轮子,不出好书不行,出了好书卖不出去也不行。只有“两只轮子”一起转,才能转活作家出版社,转出两个效益来。

于是,一夜之间,作家出版社的精品书与畅销书共同覆盖了中国广大图书市场;当代小说文库、都市小说系列、作家珍藏版丛书等几乎一月一本或一套畅销书的“作家旋风”席卷了中华大地,颇令出版界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令读者目不暇接又赏心悦目。

长诗《邓小平》出版发行,是张胜友继1992年创作《历史的抉择》政论电视大片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作家出版社唱响主旋律,同时进行市场运作的又一大手笔。1996年底,欣逢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家出版社决定将此书作为向大会献礼的书目,但从作品最后审定正式出版距作代会召开只剩下12个昼夜了。怎么办?“抢”,就是不吃不睡也得把这本书“抢”出来。全社总动员,一路开绿灯,仅用了12天时间,不仅将这本书“抢”了出来,而且制作非常精美考究,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与关注。

张胜友说,作家出版社应该代表国家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我们国度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同时,作家出版社还要以品种齐全多样的优秀畅销书满足更广大读者的图书消费需求。张胜友给予什么是好的图书以全新的定义:好的思想内容加好的艺术品格再加好的市场占有率。以此为宗旨,张胜友以最大限度的给予,向社会奉献绚丽的精神财富。

在张胜友身上,让我们看到,从北山到北京,从南国山村到北京首都,虽然是时空的跳跃,但从文学青年到中国作协领导,却是时代的飞跃。伟大的时代,造就了平民出身的张胜友。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