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思念郑佩诏老师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4-03-31  点击:3788 

 

思念郑佩诏老师

 

范京增  张弘昌

 

郑佩诏老师跟我们永别已半年多了。他大半生心血尽注于永定一中,值此一中8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一中的校友,心中不禁再一次掀起思念他的感情的波澜。

我们直接受教于郑老师,是建国前后的永定中学。当然,在这之前,他的盛名早已如雷贯耳了。那时他当教务主任,还教我们的化学,他治学严谨,上课非常认真,对学生要求也挺严格,但我们在他脸上却从来看不到一丝“严”的痕迹。他并不笑口常开,可一接触,我们就立刻感受到长者关怀爱护幼辈的那种温淳的亲切。即使是给我们解答学习上的问题的时候,这亲切也悄悄地不断地流注过来。所谓“如沐春风”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郑老师对待学生的意见很认真、很尊重。1950年上半年,学生会的墙报《永中生活》有一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同学——并未涉及老师和学校——不重视体育课,上也好,不上也好,上了,也不过玩玩篮球以资应付。文章认为这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郑老师看了(他是《永中生活》的忠实读者,每期都从头到尾细细地看),就在升旗集会上说,这篇文章说得很在道理,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上好体育课,并且随即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说这其实也是教务处工作的一个不足之处,今后一定多跟体育老师一起研究,严肃上课纪律,同时努力把体育课上得内容丰富些,形式多样些。他这种严于律己,尊重学生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而他也因此赢得了学生更多的尊敬和爱戴。

光阴荏苒,二三十年过去,我们先后回到母校任教,跟郑老师成了“同事”。尝过了当教师的辛劳,我们对郑老师更了解也更尊敬了。历经风雨坎坷,寒素如故的他,丝毫不改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教化学数十载,声望尊隆,教材可以倒背如流,教法也能左右逢源,但他始终属遵自定的“三条纪律”——“不随便请假,不上一节无准备之课,不论何时何地对学生的提问都耐心解答”。对于后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点可取,他就热情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出现幼稚乃至失误之处,只见亲切的帮助与谦和坦诚的商榷,讥诮、指责是与他无缘的。退休初期,学校聘他为顾问,并未要求他坐班,每月只致送一份微薄的象征性的报酬,但他天天上午下午,准时从住处步行来校,听课评课、研究问题、编写审核资料、出席会议,一丝不苟地完成他的一切任务,风雨无阻。

后来,他被任为县政协委员、常委,我们又跟他在政协“同事”。年过古稀的他,无论什么开会、视察、调查、写提案等等参政议政的事,概如过去教课一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我们也一如以往,关怀、亲切,有问题谦和地商讨……。

我们都深深觉得,到了做他的“同事”时,才更加是他的学生。这时期从他那里学到的,远比教育局的时候为多——他真正是我们毕生的老师。

去年年底卧病以后,我们一同去问候了几次。头一二次尽管精力不济,神志尚清,仍然关怀地、亲切地垂询我们的工作、生活。后两次已在昏睡。面容憔悴,但很宁静,记载着他的一生的辛劳,一生的淡泊。

今年319日,噩耗传来。虽然早有预感,我们仍然悲不自胜。到了开追悼会前一天,才勉抑悲痛,不计各自写了一副挽联,多少表达了我们的哀思。其一:

一代宗师遽陨  百里学子同悲(范京增挽)

其二:哲人已萎,凤诸杏坛挥泪雨

           师范长存,龙岗松柏仰高风(张弘昌挽)

我们把挽联送往灵堂。灵堂设在郑宅客厅。跨入郑宅大门,迎面屏风上已贴着毛笔书写的大幅《郑佩诏同志行状》,那是老师生前数十年的老同事郑友谊校长、胡史樵校长和罗选才老师共同撰写的,转过屏风进去,尽是挽联花圈。灵堂布置,素朴、庄严、肃穆。灵座上挂着老师围着黑纱的遗像,面容透着他那特有的谦和与亲切。几天来,到灵堂行礼的人络绎不绝,许多是一群一群来的。亲友之外,大都是同事和学生,特别是永定一中的校友。人人怀着深深的悲痛,真诚的尊敬,献上一瓣心香,来给老师送行。这几年,场面浩大、气派豪华的丧事,已是司空见惯,但是,能够凝聚如此众多普通群众真诚痛悼与敬仰之心的,恐怕就为数不多了。老师在天之灵,该可有所安慰吧。

199311

1993年《永定文史资料》第12辑)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