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回忆永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10-06-04  点击:4258 

回忆永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1942,永定县政府奉省教育厅司令,创办“永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永定简师”、“永师”)。开办之初,利用城关的廖家祠和卢家祠作校舍。廖家祠规模较大,有前、后2个大厅,前、后厅之间有天井和左、右过道厅;前厅前面是一长方形大坪,坪南有一堵墙,墙的东、西端各有一门;墙外有一狭长天井,天井南有一列12室的平房。东侧的祠门厅不小,改作学生宿舍,也曾作小型班教室;厅前一方形天井,与大坪相通。西端有11室,厅处开作校门,挂着“永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竖式木制校牌。校门厅旁的房间,作传达和油印室。祠堂左右隔着约4米宽的天井,各有一列平房,西列有35室(中段的12室朝西,属廖姓居民),东列有6室。

祠堂的2个大厅面积较大,充作教室,前面和左右的三列平房作师生宿舍,班级多时,祠门厅以及平房厅都改作教室。

卢家祠在廖家祠东侧,两祠仅隔一条不足2米宽的巷,该巷与卢家祠后厅西边门相通,而廖家祠东侧平房最南端一个房间开做通道,使两祠连在一起。卢家祠前厅做厨房,后厅做膳厅。随着班级增多,将前厅临天井一面用竹笪当墙,改作教室,把厨房迁到祠堂东侧的横舍。

学校无专门的办公室,从校长到教师都是卧室兼作办公室。学生的课桌椅为单人单桌,桌与前座位的椅子边在一起。床铺是上、下两层的单人架子床。

1945年后,校舍又扩大到阙家祠。该祠在廖家祠西北角,从廖家祠龟背围墙西端开一门与之相通。阙家祠规模较小,除一间为管理学生生活的教师住房外,都为学生宿舍。前厅作教室。1947年秋起,阙家祠改为永师的附属小学。1948,县政府有关部门议论,拟将永师并入永定县立初级中学,经过半年酝酿准备,这年秋正式并入,成为附设师范班。原永定县立初级中学同时改名为福建省立永定中学。永师并入永中后,附属小学改为实验小学,仍为永师学生毕业实习的学校。

永定简师开办时,由县立永定初级中学校长郑超祥(理学士、毕业于广西大学)兼任校长苏德鸿任教导主任,住在校内,实际主持永师全面工作。第二学期,由刘永康接任教导工作。1944年,刘他调,由郑佩诏(工学士,国立中山大学毕业)临时接替,后由赖风薰接掌教导工作直至永师停办。训育主任先后由吴逸民江远潮担任。1946年春,县长赖作梁兼任永师校长至1947年春。接着南强中学校长童慎初(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调来任校长。并入永中后,校长为郑超祥,赖风薰任附设师范班主任。

永师创办之初,除本校的专职教师外,还请永中的教师兼课;县教育科长、督学、县卫生院医师、县三青团主任等有时也到校上课。任课教师有郑佩诏、赖风薰、吴逸民、江远潮、陈曲波、郑衍庆、赖济民、赖鑑堂、张学初、童长珩、苏联耿、廖宗才、曾上梅(女)、郭行墀、郑济时、简树星、陈隐民、江任潮、吴达明、陈润民、郑鹤书、苏宏基、张肃初、陈德华、孔庆汾、林立师、张崇山;兼课教师有赖鹤川、苏森墉、廖壮颐、孔庆铨、郭玉泉、陈荣生、陈衍桢;代课教师黄永龙。童子军教员是郑如钾、卢飞云。军训教官是丘伟雄、丘世英、卢希才、陈文海,他们多为黄埔学生,尉官军衔,都是由县国民兵团委派到学校来军训的。职员有赖超群、江智明(女)、郑如汉、沈文林和只领干薪的教育科长孔庆铨的妻子和教导主任赖风薰的妻子两人。

1942年秋,永师首次向全县招收应届高小毕业生,经入学考试,录取新生100,分甲、乙两组教学,学制4年,为本科班。一学期后,学生大部分升级,为一年级下期,即本科第一届。而另一部分因成绩、操行欠佳,或因病、因事告长假等,留下再读一年级上期,成为春季班,即本科第二届1944年秋,第二次招收新生100,一学期后,又和前述情况一样,升一班,留一班,分别为本科第三(秋季班)、(春季班)。这些学生分别于1946年夏、1947年春和1948年夏、1949年春毕业。1946年秋,又招收本科一个班,该班至1949年夏,因永定解放,学校停力而结业,属未修完4年学业而提前毕业的本科第五届。

1947年春、秋1948年秋,永师还各招生一次,每次一个班,各50人,学制1年,为简易科班。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和初中毕业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国民学校教师

永定简师是当时省教育厅批准创办的,办学经费、教师薪金、学生伙食全由政府拨付。教师薪金每人每月大米90市斤和一定数额但不断贬值的国币。学生伙食是每人每月大米(糙米)45市斤(含菜金)。在物价飞涨、米贵如珠的抗战时期,45斤大米的价值是相当可观的,因而学生很感满足。学生入学,不交任何费用,书籍、作业本等学生自理。不少同学由于家庭困难,多向前届同学借用课本。

因政府供应学生伙食,为防止学生中途流失或毕业后不服从分配而改行他业,学生入学时都必须有正、副两个保证人,副保证人为学生家长,正保证人必须具社会地位或有经济实力的店主、厂长,若学生中途流失或毕业后未在小学服务3年而他去,保证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其实,学生中途退学,或毕业后改行他业,或升高中的大有人在,都未曾赔偿,所谓的“保证”不过是敲敲警钟罢了。

师范生享受伙食供应,毕业后派当教师,征兵可缓征,这些都很有吸引力,特别家境欠佳的学生,多报考师范。每次招生数不多,而报考者却不少。如1947年春的简易科班第一届招50名,参加入学考试的多达168人。永师生源,大部分来自永定;上杭县的丰稔、兰溪、中都,龙岩县的红坊,甚至广东省的松口、梅县、蕉岭等县都有不少学生前来投考或插班。

永师本科班第一学年的课程有公民、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博物、美术、音乐、童子军、农工艺及实习,第二学年增设教育心理和战时后方服务。第三学年,少了地理、历史、博物和教育心理,增开化学、教育行政、教材教法、测验及统计、地方自治,而增加了物理、军事训练、教育通论、农村经济与合作和实习。简易科班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公民、卫生、国文、历史、应用文、美术、音乐、军事训练、教育通论、教材教法、地方自治、农村经济与合作、农工艺、三民主义、体育、注音符号、实习。下学期增设地理一科。毕业会考有国文等14个科目。

本科班学生在第一至第三学年,和普通中学初中生一样,实行童子军训练。童子军训练时着统一的服装,主要是进行队列和行进训练。第四学年和简易科班学生则与普通中学高中生一样,实行军事训练。军训课由军训教官实施。体育课由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到南门坝上课。1947年下半年,在距学校约千米的城南墙内侧丘家祠空地上开辟一操场,并建有篮球、排球架,挖有跳高跳远的沙坑,安装有单、双杠等简单的体育设施。

学校每天早、晚集中全体师生在廖家祠大坪上进行升、降旗和早操、晚点。

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临毕业的学期要进行教学实习。本科第一届时,因尚无附小,就到设在南门吴家祠的复兴保国民学校实习。办起附小后,均在附小实习。一般一学期实习2次,每次2个星期。

1948年秋,永师并入永中后,简易科第二届仍在原校址上课,而本科第五届迁入永中,简易科第三届从入学至毕业都在永中。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县政府已名存实亡,永师办学经费已难以支撑。这年夏,学校正式停办。永定简师自1942年秋创办至1949年夏停办,历时七年,共办本科班5届,毕业学生数分别为33人、32人、29人、32人和结业28人;办简易科班3届,毕业学生数分别为40人、28人、30人。总计毕(结)业学生252人,其中女生12人。不过,永师所有毕业学生没一人有毕业证书。这是由于学校当时规定:学生毕业后须从事小学教育3年后,若要升入普通师范学校,也必须从教1年后插入二年级上期就读,才能发给毕业证书。1946年夏,永师首届学生毕业,服务3年已到1949年夏,这时永定已全境解放,学校已停办,自然不可能发毕业证书了。

1943年,永师为向学生明确办学宗旨,树立服务教育事业思想和规范学生行为,由兼课的国文教师赖鹤川(赖涛)作词,音乐教师赖鑑堂谱曲,创作了校歌。此后,每当学校集会和晚点时,就会响起永师校歌歌声。现仍记得部分歌词:吾侪都是师范生,求学目的在教人,学无止境,要精益求精,切莫虚度光阴。要修养德性,振起精神,普及教育……发扬永师精神。

1945年,日本投降时,万众欢庆,学校师生举行庆祝大游行,各班还迎着有同盟国国旗的灯笼,行进在大街上,又呼口号又唱歌,还化装演活报剧等,很是高兴与热闹。

永师学生曾因对教师和管理的不满,发生过好几次罢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内战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统区开展“反内战、反饥饿”斗争,大学生上街游行,运动如火如荼。永师一些学生早传阅了进步书刊,以出墙报等形式表露心情。当时军训教官要学生加强军训,要求学生剃光头,这成了罢课的导火线。罢课持续了5天,附城学生都回家去,边远乡镇学生有不少到湖雷等地的同学家住宿。这次罢课是最为突出的一次,震动了当局。

当年,永师的学习生活条件是相当简陋和艰苦的,但同学们学习都很发愤,更有不少同学投奔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载《永定文史资料》第23P152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