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教师论文︱简金荣 在诗情画意中渗入美的教育 ——“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19-06-11  点击:4760 

近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接连走红,似一场春夜喜雨,在这个春天火了起来。它满足了国人对优雅文化的追寻,唤起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古典诗词的“热”,源于文化传统固有的“美”。我们的课题“诗歌教学对中学生的美育渗透”在申报永定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年半之后,也迎来了收官的日子。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资产,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新教材中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这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言语还是内容,其在熏陶性格、开迪智慧、进步人文等方面具有其他艺术难以代替的优势,诗是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理当受到器重。那么在新课本下如何进行如何进行诗歌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诵读”、“方法”和“积累”。所谓“诵读”,就是指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从而体味出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歌的美;所谓“积累”,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进而自觉运用此法,进行学习。

一、诵读

王尚文教授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钱理群教授也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吟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让学生读准字音,二是划分好节奏,三是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做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朗读不能仅仅是安排在早读课,课堂上的朗读也不可少。有的语文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就忽略诗歌的诵读,这样下去语文课就沦落成默课,失去了文学味道。当然这要求老师自己备课时就要自己反复诵读课文,力求读出自己的兴奋来。如果你读课文连自己都不能打动自己,又怎么去打动学生呢?诵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展课文之内蕴。我们通过“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融的审美境界。比如上李白的《蜀道难》,不反复诵读难以体会其精神。古诗,不管是律诗、绝句或是歌行,都有较为严格的韵律要求。李白对古体诗进行改造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歌行体,长短不一,句式不齐,用韵也时常变化,一改过去的“一韵到底”,形成了中间换韵的写法,表现出卓然不群得特点。《蜀道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一开始押“烟”“连”韵,爽脆遒劲,写出了蜀道的艰难。后改押“雷”“豗”韵和“麻”“家”韵,宽宏响亮,以此表达自己仕途不平,失意落寞的悲愤。我们上课时要注意把握诗人内心情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在想象时结合诵读,在诵读时体会其中内在的感情旋律,正确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律,并一边吟诵一边驱遣想象,唤醒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在头脑中形成和诗作相应的立体画面。最终感受那种汪洋恣肆,变化多端的神韵。李白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在这首诗中以高昂饱满的情绪,奇突跳跃的构思,洒脱自由的笔法来歌唱自己的心声,作品一开篇便以“噫吁嚱”三个原本独立的叹词连缀一体,势如惊雷,劈空而来,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险阻,奠定了全诗雄浑豪放的基调。接着诗人以散文化的句式反复咏叹,叹蜀道的高险难行,蜀地的环境险恶。一曲终了,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李白在诗中借蜀道的艰险难走,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将蜀道的高峻险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对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要读出不同风格的味道。比如《赤壁怀古》要慷慨激昂,富有鼓动性;《归园田居》要清新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涉江采芙蓉》要温柔委婉,富有幽怨气息。有的时候还可以用音乐再现情景。适当的乐曲和诗歌有机结合,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激起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著名歌星邓丽君曾经将李煜的《虞美人》改编成歌曲,风行一时。上《虞美人》的时候,我在屏幕上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MTV。同时解说: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学生通过这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很快就体会到了词的意境。

二、方法

如今学生的古诗文的基础很薄弱。从小学到高三,学了这么多年的古诗文,不少同学不知什么为压韵,如何压韵。不知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如何划分诗歌的节奏。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充分。老师要在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好所学知识。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一个心中的预测,多想想学生们需要什么?学生们喜欢怎样学?学生们能不能学得懂?再进行教学二次设计,这样在课堂中就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了,课前精心设计了,会多一份把握。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一节自己颇为满意的课脱颖而出,自认为 “不错”。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许出人意料,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有的教师也许会目瞪口呆,束手无策,或者依然绘声绘色地按步就搬,照本宣科。这都是不足取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循着学生的认知曲线随时调控教学环节,课堂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交流发展的智慧场。“水本无华,相荡起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发灵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潘新和教授认为,文本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处在“期待”中,期待“主体投入式”的对话,对待文本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精神之友和知音一样。所以要让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以教师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培养学生与文本“共振”的品质。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启发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思路,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之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是品读标题。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是联系作者。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一流诗人,我会要求他们必须熟记这些诗人的艺术风格。

三是赏析词句。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已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积累

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上看,初中仅有50,高中也不过60首左右,这加在一起的100多首诗,就是学生都会背,也不算多的。但从学生实际背诵的数量上看,就少得可怜了。一般的情况是,学生学那首诗的时候可能能背诵,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忘了。长一点的诗歌,不少学生在学的时候就背诵不下来。所以,虽然我们课本中选了这样数量的诗篇,但能记在学生心中的却没有这样的数量。怎样才能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呢?我认为通过一些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题实验中,我采取了以下以下活动。

一是要求学生准备好抄录本抄录平时阅读的课外诗歌。教师适时检讨抄录本,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形。抄录可以保证学生诗歌的阅读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天天课前应用5分钟朗读或者赏析一首诗。按座号顺序轮流,让学生把手中抄录的好诗拿到讲台上和大家同赏。让学生尝到读诗的乐趣。教师自己也可在课上或课下提供自选的好诗给学生阅读欣赏,用来补充教材诗歌短缺的不足。

三是班级乃至年段恰当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读诗的气氛。学生对诗歌有了兴趣,自然会增加诗歌的阅读量。

四是教师课堂上的适当扩展,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回家上网查找相关作品。比如上《蜀道难》时讲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明确李白这种豪放后的低沉的特点,我也举了李白其他诗中中的类似写法句子。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倏烁晦暝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梁甫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讲到《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我提到这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是虚写,她从对面写起,通过想象男子回望“旧乡”徒见长路漫漫的慨叹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想念之情,这种从对面写起,想象虚写的写法在思乡怀人诗中非常普遍,被称为“对写法”。然后也举了杜甫的《月夜》为例,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这样感兴趣的同学也会去积累相关的作品。

  “诗歌教学对中学生的美育渗透”课题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文化中闪烁着无比辉煌的诗歌传统,我们背后耸立着许许多多伟大的前辈诗人,怎样引导学生继承好这最有价值的精神资产,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受去领悟诗人经历和诗歌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美好情操。我们还任重道远。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