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人 际 交 往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6-10-13  点击:5169 

 

           21.怎样了解班级人际关系形成中的心理困难
       在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必须研究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人际关系分化及整合中值得注意的种种现象。
       1.社会认知偏差
       由于所处的班级微社会背景的差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性格、需要等因素的不同,他对于班级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共同需要、行为乃至群体对他的企求等作出推测和判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偏差:
       (1)对自身:学生们对自身的特长、吸引力、“权力”及由此形成的在集体中的实际地位的知觉往往与客观的情况差距大。有些学生感到大家似乎都很爱戴他,而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还有一些同学的自我评价却总是过低,他们就常因“似乎同学们对我不友好”而委曲伤心。由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对于他基本行为和生活态度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通过调整人际关系这一途径认真加以引导。
       (2)对角色:学生在班集体中并不只是充当一种角色,当他扮演某一角色时,他对这一角色的相应的社会典型行为的标准(即权利和义务的总和)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于是他所介入的人际关系也会直接受到影响。如果班主任注意指导学生逐步把角色行为模式和相应品质与他自身的个性品质有机结合起来,以成功地充任这一角色,获得好评,这种偏差就会缩小,人际关系就可趋于协调。
       (3)对他人:学生在班级中感知他人时也会出现较大偏差,其原因有诸如心境效应、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定型作用、线索偏差等等。此外,缺乏经验也是重要的一条。这时,人际关系水平便会发生波动。

       (4)对情境:设置特定的教育情境和利用自然情境是教师调整人际关系并对个性施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然而,学生对情境的判断常会发生误差。引导他们学会判别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文化背景上的人物、事件,并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2.情绪波动
       学生在班集体人际关系的体系中,由于群体期望与自身需要的矛盾;由于在班内的社会地位与自身动机及抱负水平的不一致;由于群众评价与自我评价间的差距,他便会产生各种内心体验,如欢愉、幸福、充满希望,或是寂寞、例霉、无望等,这就可能带来情绪波动,从而使人际关系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消极心境、不良激情、共同感受的分化倾向、师生情感不协调趋势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为此,教师通过直接和间接手段,控制班级情感脉搏,努力培养其协调性,是调整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3.定位困难
       由于交往障碍等诸多原因,学生在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取得有利的地位,常常相当困难。
       (1)优秀学生、学生干部与同龄人建立关系有时相当困难。如有的学生被推举为班级干部,在公务关系中居于有利地位,但他却没有亲密的朋友,由于没有情谊性关系作调节,他有时很难开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日益苦恼。
       (2)有的学生有很多朋友,能力也较强,但集体并不委托他办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务性关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常常会由集体的积极分子变为消极的成员,于是,他会千方百计在非正式关系中争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体偏离集体,这种代偿意愿就会导致各种恶作剧和偶发事件的产生。
       (3)很多有特长、爱好和才能的学生常常会有某种疏远集体的倾向。这或是因为兴趣爱好占去了很多时间,使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同龄人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或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才能没有被同伴所重视,于是他们因缺乏志同道合者而变得沉默寡言。
       (4)在每个班级里,都可能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他们大多在班内受到排斥、歧视,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替罪羊”。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对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销蚀作用。
       4.竞争与协作的失调
       竞争和协作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相互间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整合,也能促进个性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班级却往往以竞争取代协作,或是只强调协作而忽视竞争,以致人际关系波动甚大,或者缺乏活力。其实,学生在规范明确的环境里开展竞争与协作,就能在教育活动中开展频繁的交往,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学习而达到深层交往的水平,并顺利地越过心理冲突而进入心理相容的境地,从而使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由一池活水作源头,不断注进新的成分,不断趋向协调。
       在竞争与协作中,随着班集体水平的提高和班级荣誉感增强,成员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会表现出强烈的向心倾向,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感受,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趋向凝聚。
       5.从众掩盖自决
       由于受群体压力作用等缘故,有时学生常常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意见、行为模式,甚至是衣着的式样。类似这样的从众现象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有时却会使学生放弃正确的意见而变得随大流,这往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当在一定人际关系的背景上,逐渐增大自决成分,把集体尊重个体和学生自我尊重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与班集体人际关系体系密切相关的感觉强化,而且使他越来越感到自身有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个性。
       6.理想化与现实化的反差
       学生头脑中人际关系模式总是带有玫瑰色幻想的印记,但现实生活中班级的人际关系却并不总是那么如愿。对于人际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发展及解决,他们普遍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潜心建立真善美的关系的同时,应当有计划地设置各种矛盾的冲突色彩的教育情境,指导学生现实地、谨慎地识别假恶丑的关系,并与之作不懈的斗争,从而使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得到锻炼。
     

           22.自如的社交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交能力作为中学生必备的一项生活素质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交往。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可以说,处理、协调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天天都要遇到的、必不可少的、不可回避的事情。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相对扩大,活动能力越来越强,与外界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各种社会关系,对每个中学生的成长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如的社交能力,如何使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真诚的态度来与周围的人们友爱相处,以文明礼貌来待人接物,是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良好正确的交际意识
       虽然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校里,人际关系和社会相比要单纯得多,但是即使如此,有的同学也为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而苦恼。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正确的人际意识是学校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交际就是同学之间的共同活动而引起的接触,从而产生心理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交际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交际可以使同学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俗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充分说明了交际沟通信息的作用。
       其次,交际可以排除内心的孤独。学校生活中,也有不顺心的事会时常发生。这时候,常会使人心灰意冷,陷入孤独的境地。当这些情绪发生后,最怕的是单人相处,而交际是消除孤独的最好办法。通过交际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积怨、忧愁、悲哀一一倾吐出来,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还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一次有益的谈话,可使人们从孤独中走出来,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交际还可以使人在某些方面受到启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交际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交际不但能使人学到知识,增进情感,还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因素——误会。误会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大“公害”。误会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相互了解,交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消除隔阂,润滑人际关系。最后,交际可以促进人的成熟。
       同学们在交际过程中,可以了解对方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思想水准、道德修养,从而得到收益。同时,在交际中可以体验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根据他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进行自省和自我调节,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人际意识呢?
       (1)要教育学生明白交往的积极作用。如可以提高思想,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可以促进人的快速成长等。用理论充实头脑就可以增强同学进行交往的自觉性。
       (2)要教育学生讲究信义原则。要求学生在交往中,一要信任对方,二要讲究信用。古人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讲信用的人,才能做到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3)交往要讲道德。就是要遵守交往道德,这是调适人际关系、提高交际质量和提高交往效益的重要条件。同学之间的交往道德可概括为:尊重、信用、理解、宽容、平等。尊重是平等交往的前提;信用是正常交往的保证;理解是深入交往的途径;宽容是广泛交往的基础;平等是沟通交往的原则。
       (4)交往要讲艺术。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学好这门艺术,对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大大有益。首先要多读些有关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学习一些交往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交往中向同学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交往经验。
       (5)要避免偏见和嫉妒的不良影响。偏见会使同学之间失去和气,嫉妒则会使双方失去取长补短的好机会。只有把握好上述几点,才可能建立同学间的良好关系。
       二、真诚友爱的同学挚情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它是中学生应有的对待他人的一种良好态度。真诚,就是真实诚恳,不虚假,是诚实的品质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具体表现。真诚,首先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上。当朋友、同学遇到危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这样才无愧于纯真的友谊,才能使友谊之树长青。陈毅元帅和彭德怀元帅私交很深,当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遭到批判回北京之后,第一个去看望他的就是陈毅。陈毅深情地劝彭老总:“老兄想开些,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读几本书。”当时,彭德怀正处在极其困难的时刻,陈毅元帅以他的真诚、关心和体贴,安慰激励了彭德怀,这表现了两人之间崇高的友谊。真诚,还表现为对人的坦率和尊重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对人尊重的态度,在同人们交往时是极为重要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也主要表现在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上。所谓尊重,不仅是表面礼节上的尊重,而且包含着真心诚意地倾听对方的意见,诚恳地交换意见。只有这样,别人才可能倾吐自己的真心,双方的友情才能真正发展。真诚,还表现在守信上,同学之间如果答应了对方,就必须认真地付诸实现,决不能敷衍了事。
        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不仅是指朋友之间,而且在所有的同学之间都应保持友爱的态度。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之间都是好兄弟、好姐妹,大家就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团结向上。真诚与友爱是联系十分密切的两个相关概念。只有将真诚作为友爱的养料,才能使友爱之树长青。美国18 世纪政治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
       真诚友爱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爱造成极好的班级气氛,能使每个同学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学习更加努力。我们中学生都渴望找到真挚的友爱,有快乐时,希望和别人分享;有痛苦时,需要向别人倾诉;有了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同学之间的真诚友爱,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真诚友爱的同学挚情也不是同在一个班级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这需要老师的精心教导。那么,如何培养同学之间这种真诚友爱的挚情厚谊呢?
       (1)教育学生从小就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学生“真诚友爱”的第一课就是要友爱同学。同学之间要做到“真诚友爱”,不妨可从“想一想”、“问一问”、“帮一帮”、“议一议”做起。例如,为了关心和帮助同学学好功课,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经常“想一想”,有谁在学习上有困难,需要自己帮助;然后“问一问”,功课复习得怎样,有什么弄不懂的,可一起讨论;再后“帮一帮”,见同学在功课上遇到难题,要主动去帮助;最后“议一议”,几个同学在一块复习,加深印象,取长补短,扩展思路。这样既复习了功课,又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促进了双方共同进步。
       (2)真诚友爱也要注意效果,讲究一定的方法。张闻天同志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真面目掩盖起来,用虚伪的态度去敷衍人家。”但是,真诚坦白并不是什么都是赤裸裸的、突然的、刻板的、三言两语的、无情的、不讲面子的。真诚坦白的态度应该在婉转的形式中表现出来。采取各种曲折的形式,适合于对方的思想习惯、性情的形式,使自己的真意能够逐渐表达出来,使对方能懂得自己的真意,从而使双方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互相交换意见、考虑问题。这种婉转,不但不是虚伪的、矫揉造作的,而且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3)不要掩盖同学的错误。中学生容易有“哥们义气”,有时候同学犯了错误,并不去指出、批评,并加以帮助,却装作不知道,以为这就是友爱。而认为指出同学的错误,就是让同学“出丑”,就不是友爱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掩盖同学的错误恰恰是害了同学,让他改正错误,重新振作,才是同学之间真正的友爱。
       三、牢不可破的朋友情谊
       中学这个黄金时代,天真烂漫,生活又丰富多彩,正是同学之间广泛建立真诚友谊的良好时机。如果在中学时期除了同学间一般性的联系之外,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没有建立起真诚的、牢固的友谊,没把这种友谊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那简直是一件遗憾的事。
       友谊就是交往的双方都认为彼此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语言,情感相通,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分别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知心人。人生难得一知已,在中学时代就必须要诚交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双方都能得到提高。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典范。他们虽然不经常在一起,但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把这两位无产阶级导师的心联系在一起了。
       朋友之间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交友不可不慎,特别是选择朋友,应力戒单纯从个人“义气”出发。有的同学总是愿意拉几个人围着自己转,或是跟几个人一起围着某个人转,遇事不分是非,说行动就一起行动,以为这才“够哥们儿意思”,其实这只是简单的个人义气。个人义气不是健康的革命的友谊。讲义气也可能交心,也可能无话不说,也可能感情合得来,但是归根结底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因此它是不健康的,不牢固的。如果这种“义气”包含着不论互相干什么事也要互相维护,那就成了有害的帮派之交了。
       因此,中学生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朋友之间的基础是否稳固、健康。只有健康的、正当的兴趣爱好,才会促成真诚的友谊的建立。
       中学生交友的关键在于如何巩固和发展友谊。因为中学生所受的教育相差不多,兴趣、爱好也无天壤之别,还是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的。那么,如何巩固和发展真诚的友谊呢?
       (1)必须以诚相待。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和大诗人涅克拉索夫是多年的好友,他们友谊的共同思想基础是能够正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屠格涅夫写了一部小说《前夜》,目的是为了揭露当时的黑暗。但涅克拉索夫却认为小说是在鼓吹和号召革命,而屠格涅夫却坚决不承认。于是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让步。最后屠格涅夫气冲冲地离开了。涅克拉索夫耸了耸肩,并没有因此让步。事隔17 年后,当听说涅克拉索夫病危时,屠格涅夫把多年的不愉快抛在脑后,特地从国外赶回来看望,表现出真诚的友谊。为了真理,既不放弃争论,又不因争论而影响友谊。
       (2)必须相互信任。方志敏烈士在殉难前把书稿托鲁迅先生转交给党中央,鲁迅先生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书稿交给了党中央,他们的友谊充满了同志式的信任。朋友之间不能互相猜疑,已经许诺的事,一定要兑现,必须讲究信誉,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3)要使真诚的友谊得到巩固和发展,必须防止见利忘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准备出版时,收到朋友华莱士的一篇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论文的结论和达尔文的见解惊人的一致。达尔文不知如何处理才好,有人劝他先发表自己的论文。但达尔文把自己的论文烧掉,把物种起源这一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全部归在华莱士的名下。华莱士得知后,说什么也不肯,争执的结果,最后只得以两人共同研究的成果而公布于世。这种不因名利而忘怀真诚友谊的精神,使后人非常感动。
       (4)还必须不因处境和地位的变化而忘怀旧情。班集体对学生人际关系和行为的形成和培养班集体组织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是获得信息的非常重要的特殊渠道,通过它青年学生可以认识许多必要的事情,和由于某些原因成年人并不告诉他们的事情。
       班集体组织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学生通过各种协同活动,形成了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集体纪律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在同龄人组成的集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上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站在应该站的地位,并能维持这种地位。如果没有这种同龄人的集体,学生便不可能培养成年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集体里的相互关系具有竞赛性。这是与父母的关系中所没有的,而这种竞赛性也是很宝贵的生活经历。曾经有人说,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还要好的教育者,因为他们没有怜悯之心。
       有组织的班集体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准则等特征。
       还有集体的共同活动和相处和睦,关系融洽的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每个集体成员精神生活、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绝不是集体成员个人情绪,情感特征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升华为相对个体而独立的一种教育力量。有组织的班集体一经形成,它就创设了一种环境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气氛,对集体每个成员的人际交往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集体成员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行为标准,即“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制约性,任何学生想突破集体的规范行动,将是十分困难的。这种规范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而舆论对人的精神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制约力量,并给每个成员的心理发展留下深刻的烙印。故“行为规范”的影响力,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是难以抗拒的。它对集体和个人究竟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这将由规范的性质决定。
       在班级集体现实的交往过程中,班级的人际关系会发生分化,集体成员中“有明显地位的人”、“被抛弃的人”或“被孤立的人”之间地位上的差异悬殊。“被抛弃”、“被孤立”的学生,其心灵将受到伤害,这往往是引起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行为问题;一是性格问题。行为问题是由那些反对别人管束,粗暴地扰乱别人的行为或是难以自我控制,以致行动不适合集体规范和纪律要求的行为所组成的。这是一种敌对性和攻击性的行为,对班级集体有较大的干扰性和破坏性。性格问题常常表现出那种称之为“退缩行为”的形式,感到焦虑,害怕他人,对自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的那些处境表示回避。行为问题较能引起教师注意,但性格问题多半保持在隐蔽状态,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得温顺服从,以逃避别人注意,这样就不容易鉴别谁需要指导和帮助。一般教师容易将行为问题看得严重,而忽视性格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方面的退缩是日后心理障碍的先兆。行为问题和性格问题都可能起因于焦虑,性格问题通常更具有明显的焦虑特征,行为问题也可能是摆脱焦虑的一种形式。问题行为的引起和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到失败和挫折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以是学生主体的因素,也可以是在班级集体中所处的“被抛弃”、“被孤立”的困境所造成的。保持适当限度的焦虑,对于学习活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焦虑,会引起敌意和问题行为。有经验的教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知班级集体“焦虑程度”的能力,有效地调整集体间的人际关系,帮助“被抛弃”、“被孤立”的学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是消除问题行为重要基础。

           23.如何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在班级中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心心相印,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在令人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学生中诸多的不健康心理因素,能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进而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因此,在班级建设的众多目标中,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首先要有和谐师生关系。很难设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或紧张,班级气氛会融洽和睦。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样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就难以收到效果。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清晰、最深刻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注,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由于教师的个人素质不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以知识渊博见长,有的以风趣幽默取胜,有的以亲切和霭感人。
       (2)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加深师生感情。学生对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师生交往的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了解学生,努力使自己与各种性格的学生打成一片,逐步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
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小事做起,把温暖送到每一个学生心头。一个学生头痛趴在桌子上,你及时把药和开水送到桌前;一个学生忘了值日,你走到他身边小声提醒而不在全班批评;一个学生上课自觉坐正了身子,你报以赞许的微笑。这些小事,都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对你的尊敬、感激之情。
       (3)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学生需要理解,不理解学生,教育就无从收到效果。有些班主任老师整天对学生苦口婆心,说破了嘴皮,却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以致出现了班级气氛紧张,老师一张口,学生就故意顶牛的现象。因此,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比如学生犯了错误,他自己已经知道错了,班主任就无需再进行指责性批评,一个暗示的眼神,往往比批评更有效果。即使批评,怎样批评,在什么场合、什么样的教育情境下批评,教育效果也截然不同。再比如对待差生,一味批评训斥,就会把他们推向故意与你“作对”的方面。
       2.培养同学间的互助友爱之情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除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需要有一个互尊互助,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这也是班级气氛和谐、集体有向心力的关键之所在。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之间互尊互让、和睦相处的情感呢?
       (1)创设友谊情境,指导学生交往。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朴实厚道,从不斤斤计较;有的学生待人热忱,愿意主动帮助别人;有的学生内向持重,能冷静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对这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点,班主任应及时进行表扬,以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在指导学生交往上,班主任要悉心创设交往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善交往的学生介入交往,并让他们懂得,互助友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应该理解别人,关心别人。
       (2)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中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小群体。学生的交往也如成人一样,不可能是等距离的,在班集体内外客观地存在着各种由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对此不应感到大惊小怪,也不能采取硬性拆散的措施。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学生选择性交往的结果,是建立情谊关系的基地。然而恰恰是这些小群体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左右着班级的局面,造成了同学之间你我亲疏的不团结。对这类小群体,班主任要运用教育艺术,及时予以引导,可采取情感疏通、“角色换位”等方法,引导他们扩展交友范围,将个人的情感融于集体之中,同时干预不正当交往,从而减少离心力,维护班级和谐的局面。
       (3)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在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会有几个有点怪癖的学生,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与班级大多数人的不协调,对集体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对这样一些学生,班主任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小心翼翼地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使他们感到,这里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无论谁有了难处,都会得到大家的帮助。这样就会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美好的形象,播下团结、友爱的种子。
       (4)让集体充满友谊和爱。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产生的,是在生动教育情境的感染下、正确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在开展内容充实的集体活动中,应当重视使活动成为集体评价的对象,在形成正确的集体评价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和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逐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习惯。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