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宗教事务局局长邱林华校友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13-08-14  点击:4333 
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记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宗教事务局局长邱林华

 
 
        邱林华(原姓名马先华),1938年出生于永定县的一个小山村。1959年永定第一中学毕业。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尔后在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工作。1969年下放农村劳动。1972年回到邮电部门任科长、局长。1983年调福建省民政厅任副厅长,期间曾兼任政和县委副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省残疾人联合会代理事长、省扶贫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宗教事务局局长,任这两个正厅级单位的党组书记。1998年任福建省政协第八届常委,先后任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2003年退休。著有《大政篇——民族、宗教、民政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人生纪事《脚印》(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诗歌散文集《松针集》(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的邱林华,一直渴望能为少数民族做些工作。1994年底,福建省委决定调邱林华担任省民委主任、省宗教局局长(后改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邱林华得到实现夙愿的机会。
  已56岁的邱林华按干部规定的任职年限,在岗位的时间只剩三年多。邱林华向省委书记表态说:“省委给我做民族宗教工作的时间不多,我做一块铺路石,为以后的民族宗教工作做好铺垫。”邱林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工作,直到后来任省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共八年时间,他都以恪尽职守的态度投身在福建的民族宗教工作中。
  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50多万,散居全省各地。聚居地的特殊区位和其他因素制约,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水平差距很大。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建议或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邱林华的足迹踏遍了全省17个民族乡(当时宁化县的治平乡尚未定为民族乡)和许多民族村,实地调查研究,跟当地领导共商发展大计。
  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邱林华以口头或书面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实事求是汇报情况,要求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他说:“在散杂居地区做民族工作,要有我不说谁说的勇气,敢于为少数民族说话。”在他的努力下,省领导和地(市)县领导更加重视了民族工作。省政府领导两次批示省财政厅增加民族经费,仅1997年,财政厅增加预算100万元,安排调节资金200万元,经费总额大幅度增加。
  邱林华认为,不深入下去,少数民族的许多实际困难就了解不到,也办不好。1995年夏天,他到宁德市民族乡村调研,在那里,少数民族群众住茅草房,家徒四壁的生活状况,强烈震撼了他的心。在一户畲民家,看到他们全家人吃一碗酸菜,睡烂的草席,脏黑的被子,没钱上学的孩子站在门口凝眸呆望着陌生人。邱林华内心很难过,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举步难迈出贫寒的门槛。
  住茅草房问题当时在闽东是建设小康的一个伤疤,好不好向省领导披露?“我是一名汉族干部,做民族工作,更要为少数民族的困难奔走呼吁!”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邱林华事先找宁德市委领导沟通,回厅后立即召开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住茅草房的问题,决定拨出专款,并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1997年2月26日,省委、省政府下达文件,将解决467户少数民族住茅草房问题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1997年底,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世世代代住茅草房的历史,在邱林华的奔走协调,在省直有关部门和宁德市县领导的支持下,宣告结束。住进新房的畲族群众笑逐颜开。邱林华也由衷地兴奋,因为“看到有困难的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摆脱了困境,我就像儿女对父母尽了孝心一样高兴。”质朴的语言,印证着邱林华恪守的“为官”职责——以老百姓为衣食父母的政府官员唯有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称得上人民公仆。
  “教育为先、科技为要、经济为重、小康为实、干部为本”的民族工作思路;“福建的民族工作要两手抓,一手抓农村的发展,一手抓城市的服务”;“开两个窗口,宁德市的畲族窗口,泉州湾的回族窗口”;“体育和文艺是民族工作的两面旗帜,靠它来宣传少数民族,一定要抓好”;“民族乡的工作做好了,就做好了福建民族工作的一大半”;“福建的民族工作立意要高,要为党中央做全国的民族工作,防止福建感冒内地发烧的事件发生”。这些都是邱林华经过深入调研后认真思考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针。实践证明,这些工作思路和方针,完全符合福建民族工作的实际,对增进福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1996年,福建省17个(未含治平乡)民族乡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乡财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14个乡实现亿元乡。三年时间迈了三大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了新台阶,社会事业也有同步发展。
  美国的一位研究未来学的社会学家指出:“21世纪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将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政治斗争,而是宗教斗争。”一语道破了宗教的敏感、复杂和宗教工作的重要。
  福建是宗教大省,在册宗教徒超过百万,善男信女无法计数,信仰复杂。要引导100多万各教信徒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做大量的过细的工作。为了不辜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托,担任省宗教局长的邱林华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宗教工作的思路,邱林华用一句话来概括: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尤其重要。上任伊始,就碰到两件关系宗教政策的事件:一件是武夷山管理区的民警殴打桃源洞的道姑。桃源洞的道观旁新开一家小餐店,天天杀鸡鸭,道姑劝阻他们中坚力量在道观旁边杀生,发生纠纷,民警在处理时暴力殴打道姑,背上被皮鞋踢的伤痕几天未褪去紫色。报告省局后,邱林华和分管副局长研究认为这是一件严重侵犯宗教信仰者权益的事件,立即派干部协助南平市宗教局严肃查处了这一事件,维护了宗教徒的权益。后来又发生了厦门南普陀寺实业社产权和经营权纠纷事件,个别僧人情绪过激,写小字报指责市宗教局和该寺方丈,关了山门,禁止香客和游客进入。事发后,邱林华和分管领导及时研究,认为宗教产权和方丈的威望都必须维护,厦门市宗教局的政府权威必须维护,个别僧人想掌握经营权的欲望不能满足,为此提出把产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处理意见,派出干部协助中国佛教协会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邱林华还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学习“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在坚决打击邪教和防止海外敌对宗教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的同时,用主要精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宗教信徒多做有益于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美、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的善事。调动信教群众积极参加“两个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奉献。
  邱林华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总是平等对待爱国宗教人士,尊重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他很注重为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搭建活动平台,每年的国庆、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或有重大政治活动时,主动跟省委统战部、省政协民宗委联合,召集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和五大爱国宗教界人士开联欢会、座谈会。爱国爱教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不同宗教的信徒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加强团结;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宗教徒的尚善德行。
  做宗教工作过程中,邱林华和宗教界人士建立了深厚情谊。尽管如此,在涉及政治性、原则性问题时,他坚持原则,毫不退让。一次,他跟一位交情很深的方丈就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直到这位方丈改变初衷。事后他和这位方丈的友谊笃深。
  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邱林华待人的真诚,赢得了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徒的尊重。1998年春节,邱林华宴请宗教界人士,当大家知道他即将从省宗教局岗位退下来时,宴会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他向一位宗教人士敬酒时,这位老教徒眼睛已经湿润,哽咽着说:“刚才听你说不再当局长,我心里很难过。”邱林华深受感动,热情拥抱这位宗教界人士。
  邱林华担任省民委主任、省宗教局长之前,在省民政厅当了12年副厅长。抱着“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决心,12年间,他跑了全省百分之七十的乡镇,每当发生台风、暴雨、洪水、冰雹灾害时,灾区的老百姓总能看到邱林华的身影。他拿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深入灾区,详细记录灾民损失情况,以便及时准确地向省领导汇报。
  分管救灾工作的邱林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了两件开创性的工作,在省领导的支持下,福建的救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7年9月,宁德地区遭强台风袭击,受灾村庄房屋大量倒塌。灾后邱林华提出“重灾村集中重建”的意见,由政府选择安全地带,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平整土地,为灾民集中重建住房。但是这一建议被人质疑为“救灾变成赔灾”。邱林华据理力争,说集中重建的资金是通过“四个一点”筹集的,即灾民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支持一点,民政救济一点,并不是由民政部门包揽。在省委、省政府领导支持下,重灾村集中重建限期完成,满目疮痍的重灾村变成当地最整齐漂亮的新农村。后来福建灾区重建家园,基本上都采取这一经验。
  另一件开创性工作是,在福建第一次接受外援救灾款。邱林华和他的同事们在省领导的支持下,说服联合国特派的救灾官员同意将外援款用来重建家园,集中重建了建阳市龙安、南台等6个重灾村,在村中用中文和援助国的文字刻石立碑纪念,驻华使节赴闽考察团看了以后十分高兴,效果很好;发放外国援助的食品、药品和衣被,每个灾民签字、盖印或按指模,然后订册汇总上送国务院有关部门供援助国备查。这些为灾民办实事的负责精神,援助国给予高度称赞,赢得了国际信誉。
  邱林华作工作既热心又细心,既有同情心又极富人情味。面对倾家荡产跪地求助的灾民,他流着眼泪把他们扶起。看到家破人亡,围着亲人的尸体痛哭的灾民,他泪流满面带着哭腔劝慰灾民。招待残疾人艺术团,他跟盲人同桌频频给残疾人夹菜。参加华东地区演出,盲人手搭肩排队上客轮,邱林华牵着盲人的手带领他们上船。邱林华当官唯有的两次对下级发火,是批评没及时到达损失惨重的灾区的地方官员。邱林华做救灾救济扶贫工作,摸出了一套解情况的特殊经验,即:入村“看三样”——住房新不新,房顶有没有电视天线,晒的衣服有没有补钉,看这三样大概能了解村庄的贫富情况。入户“看三样”——揭锅盖,锅乌黑发亮的表明生活还好,铁锅泛白粗糙的表明连油都吃不上;敲谷仓,笃笃响的说明还有粮食;看睡房,被子、草席、蚊帐怎么样。看了这三样大体知道这户人家的生活状况。
  老百姓的困难无不牵动邱林华的心。有一年,尤溪县团结乡的一位退伍兵的妻子罗九妹,写信给邱林华反映丈夫退伍回乡后的家庭困难。邱林华看了来信立即指示尤溪县民政局派人去调查,了解到罗九妹家庭确实很困难后,又写信给民政局长,仔细交代给罗九妹救济。县民政局及时救济棉被、猪苗、缝纫机,帮助罗九妹从沙县调回本村当代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代人缝补衣服。一年后,罗九妹一连给邱林华写了三封信,兴奋地告诉他生活好了,邀请邱林华去她家做客。
  邱林华一贯注重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事要认真抓落实,不能摆花架子。摆花架子,吃亏的是老百姓,损失的是政府形象。”邱林华当省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后,仍然关心少数民族和宗教工作,多次深入基层就民族教育、经济发展、建设小康、落实宗教房产、宗教文化、对台交往等问题进行调研,写在报告向省领导建言献策。退休后他关心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帮助规划,筹措公路硬化的资金,三年时间实现每个革命基点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采访交谈中,邱林华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如何关心弱势群体问题。他说:“共产党是执政党,共产党官员的所作所为都要为共产党的政府树立好形象。唯有这样广大的人民群众才会拥戴我们,执政党的地位才会巩固。”
在邱林华的简朴的客厅中,南普陀寺妙湛大和尚手书的条幅“双耳听民声,两袖拂清风”十个字,直白质朴,意味深长,准确体现了邱林华当官的品行,印证着他“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行政风格。
载《永定文史资料》第27辑P22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