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对批评中“心理效应”的防止与利用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4-07-30  点击:3122 
 
切实、有效地批评,往往是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在完美结合。教师们应时刻记住:批评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的土壤里开出的灿烂花朵。下面仅就与批评有关的心理效应略说一二。
一、超限效应。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准备捐款。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未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未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便是“超限效应”。它也常常出现在教师批评学生的过程中。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儿,又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对方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的厌烦度倍增,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教师应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批评,也应该换个角度进行。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使批评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坐向效应。许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内容、语气等方面的调整,殊不知有效批评往往与座位方向也有相当的关系。心理学家将由座位方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作“坐向效应”。人与人同向而坐时,会有一种平和、亲近之感,这是由此时人的视线斜向交错的视觉感受造成的。但如果人与人相对而言而坐,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由感。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由于彼此正面相对,也自然有一种直剌对方心理的攻击性。我们在了解上述“视线心理学”原理之后,会给我们不少启迪。在批评学生面对面而坐。稍微注意一下双方视线与坐向的方式,就能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自己人效应。心理学家指出,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那么,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让对方把你当“自己人”。一个从来得不到“良”的学生,意外地得一个“良”,他高兴极了,接过老师递过来的试卷,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鬼脸,美滋滋地扭了两下。老师生气了,沉下脸喊道:“瞎猫碰死耗得个‘良’,臭美什么?站一边去!”学生一股高兴劲顿时无影无踪。这位教师犯了个错误,他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人”看待,而是当作管制的对象。这样的敌对态度,只能扩大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自主逆反”,达不到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位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视为自己为一体,认为老师是在为他说话,效果会好得多。比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齐头并进:“得到‘良’真让人高兴,但老师希望你能更努力,下次得到‘优’的时候,我们来共同庆祝好吗?”这样,老师既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又有效地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可谓两全其美。
四、近因效应。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一位名投手,由于某一个后进队员有了不应该出现的失误,气得他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赛之后,他还是上前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不要难过,我知道你也尽了力,好好加油吧!”这是一句多么适时而得体的话。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的一句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近因效应”。这对于教育工作颇有指导意义。例如,教师批评学生而闹成僵局,这时,如何打破这种沉闷的僵局呢?“近因效应”明确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帖,照样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计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的一番苦心。”“……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努力!”用这种话作结束店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要我好的。相反,如果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